按照现在很多地方实行的学业考制度,9门科目在高中三年内考完,而将来,还要探索一门科目多次考试。今后一所高中学校每年都要承担好几门“国考”。且不说教育系统在学科的命题上遇到空前压力,就算是组织考务力量,工作量也比现在大大增加。
今后大学在招生时实施多元评价,除了看考试成绩,还要考察学生平时的成绩和表现。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都不同,要对其作出综合素质评价,学校能做到吗?
杨东平: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势必触及三个利益不同但又相关的群体,分别是:中学、大学,还有考生及家长。我个人理解,这次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至少体现了三个层次的基本价值:保障社会公平;科学选拔人才;通过高考改革引导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
过去我们的很多教育改革在推进的过程中,往往遭遇“死循环”。比如,大学希望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但碍于高考指挥棒,很多中学还是抱着应试教育不放,止步不前。再比如,不少国内名校探索自主招生,给中学留出了一点名额搞校长推荐,本意是想用这点名额来选拔一些有创新潜质或学科特长的学生,结果到了中学,碍于公平的压力,最终被校长推荐的学生还是各科都很优秀的高分生……
在推进教育改革的时候,各地的教育发展水平和条件参差不齐,有时难免会遇到阻力。另一方面,一些已经曝光的招生腐败事件表明,捍卫教育公平,需要更多的制度设计和规范。
根据这一次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要求,在推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同时启动综合素质评价,这肯定会对中学的管理提出极高的要求,建立公信力很重要。所以,教育系统必须设计出能取信于民的、透明可靠的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制度,同时实行严格的行政问责制,从而保障考试安全。另一方面,学校在实施具体的评价时,可以汇集各种社会第三方力量的参与,增强其公平公开和透明程度。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