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自招挑刺】
上海大学副校长叶志明:忘记初衷,自招易异化为“高考的平方”
选拔形式只是一个 “怎么做”的问题,相比之下,各方应更加关注自主招生“为什么做”,只有始终坚持“引导素质教育”的初衷,才能令自主招生真正成为高考选拔的有益补充,否则可能在高校间争夺生源的拉锯战下,异化为“高考的平方”。
一种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在实践过程中就应不断反思、完善,否则一旦“走偏”,再想拉回来重新起步,很有可能已经失去了公众的信赖。自主招生已到应该反思时。当初设计自主招生政策,正是希望克服高考选拔 “一考定终身”带来的弊端,为更多偏才、怪才辟出深造通道。可如今不少高校的自主招生实践结果是否达到了这一目标,还有待检验。
现实情况是,许多高校自主选拔不仅设有学科考试,而且比高考难度更高。考生要想通过测试获得选拔资格,只能无奈陷入另一个“应试怪圈”。原本通过高考能考进学校的学生被选拔录取了,浪费了学校、考生、家长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更重要的是,对引导中学素质教育毫无帮助。
二十一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把统一考试交给社会中介机构办
自主招生应扩大学生选择权,由社会中介机构举办考试,相关高校自主选择认可,考生可根据学校认可的联考成绩,去参加考试。美国大学基于SAT的自主招生,当初也是源于哈佛大学采用SAT作为申请入学成绩,其后再逐渐为其他大学认可。除了SAT外,在美国还有ACT、AP等成绩也被一些高校认可。这些考试之间是竞争关系,从而提高了考试评价水平。
比较理想的自主招生形式其实还是采取一次覆盖文理科目的统一考试,但不像高考那样统一必考科目和评价标准,而是各校都有各自的必考、选考及评分、选拔标准。比如,有的院校选择理工科目成绩作为最大权重,有的院校则可以只看重文科或综合科目。在这样的自主评价体系下,各校可以招到适合自己的学生,学生也可以同时拿到同类型的几个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增加可选性。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