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三
高校需要注重人文教育
高考状元的未来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社会已经对其有了固定的模式,那就是高考状元必须成功,否则就是没有脸面见人的。这也恰是刘宁的真实写照,当背负着整个县的荣誉的时候,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情何以堪?在这样的社会压力之下,哪个高考状元的内心世界能够安宁呢?而在社会压力之外,高校以及各个阶段教育过程中的人文教育缺失更是一个值得追问的话题,而人文教育的缺失或许才是造成刘宁沉沦的真正原因。
在高等院校中,人文教育理应是一个重要环节,无论是属于通识教育还是专业课程,人文教育都不应缺席的是关于人生、世界和价值的三大课题。而在这三大课题之上,灌输各种知识其实只是表面功夫,更为核心的乃是让学生们懂得哲学上的几个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而在高校内,这样的教育往往已经被各种竞技课程排挤掉,只能从各种选修课中找寻到踪迹。试想,如果高校都能够开设这样的课程,每个学生都能够懂得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尤其是作为成年人的责任和义务,那么,当毕业之后理应不会再出现这样的特殊事件。即使有,也可以通过后期的改变去修正,即像刘宁这样的例子不是终点,而仅仅是人生的过程,毕竟他还只有25岁。
人文教育被高校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这原本就是功利主义的错误。因为人文教育见效很慢,仅仅是对于学生心灵的滋养,是一种主观性极强的学问。但是,对于人生的态度理应浸透其中。关于学习、关于生活、关于工作、关于人生,这些细枝末节的问题在人文教育的课程里可能没有统一的答案,但是至少应该找到方向性的指引。否则,高考状元刘宁的沉沦或者将不会是个案,而会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王传言)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