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醒二
找工作先摘掉有色眼镜
在节后求职大军纷纷找工作的大潮中,忽然听到“高考状元毕业4年未找到工作,流浪街头”的消息,除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叹之外,更多的是沉思,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刘宁“地陷式”地急速堕落呢?
为什么没有按时毕业?为什么不找工作?为什么觉得人生没有意义?
“本来应该2010年毕业的,因为论文没有过关,就拖了一年,2011年7月拿到毕业证。”矛头首先指向大学教育改革,许多大学生经过十多年的寒窗苦读之后,还沉浸在“天之骄子,精英教育”的幻想中,由于严进宽出的招生政策,导致不少大学生一入学便在缺乏硬性束缚与个人追求的情况下迅速滑向不学无术的边缘,靠考前突击,一句“60分万岁” 就很能说明问题。事实是,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日趋脱节的教育方式与内容越来越让众多大学生措手不及。经过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和大学校园建设,中国的大学教育能不能像西方国家一样,变“严进宽出”为“宽进严出”已经迫在眉睫。
“如果找不到喜欢的工作,我宁愿不工作。”畸形择业观凸显大学生“温室花朵”标签。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有的人人自危,有的盲目乐观,既有“几百名大学生应聘掏粪工”的无奈之举,也有“女博士微博称死都不下基层”的惊人言论。精英观念,眼高手低,缺乏清晰的自身定位和市场把握,受高等教育多年却缺乏吃苦耐劳等良好的道德品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所以,大学生找工作,要先把“有色眼镜”摘掉。只有把自己的幸福和国家的前途以及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付出辛勤的劳动汗水,才是每一个大学毕业生的正确选择。
“让我像大多数一样,找个工作结婚生子、挣钱养家,我觉得很无聊很没意思。”正如我们形容一个人“书呆子”、“一根筋”,很明显,刘宁之所以由高考状元沦落为流落街头,与他本人胜骄败馁、适应社会能力差,缺乏韧性和耐力,没有明确的人生定位有直接的关系。
俗话说,爱拼才会赢。大学生终究要自己长大,只有切实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感,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避免类似悲剧的重演。(王刚)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