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认为:重要的是课程质量而不是课程性质
加强母语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并不是一门课所能决定的。汉语文化这么博大精深,教学形式也应该多样化一些。
人大哲学院本科生宋竞认为,大学语文改革后变成选修课,加上通识教育、原著选读等课程,反而能让“大学语文”更深、更广、更好地融入到学生的课程学习中。现在课堂外有老师指导我们阅读,而且还有很多机会聆听文学院举办的作家公开讲座。我觉得“大学汉语”改革失去的只是形式,得到的却是更加浓厚的语文教学氛围。
人大理学院本科生丁亮宇认为,现在大学的语文教学对于理科学生来说就是考试。回顾十余年来的语文学习,太多的时间用在了应试方面。如果大学语文教学还是应试的话,上座率必然不高。我们更应该注重语文学习的阅读性和人文性。只有实现“让我学”到“我要学”的教学转变,真正让我们被老师的才华吸引,大学校园内的语文课程才可以说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转型。
人大文学院研究生赵天成认为,如果单纯从汉语语言教育角度来说,那么任何一个中国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所受的训练已经足够了,所欠缺的可能是对中国文学和传统文化的进一步认识,而这是更应该化作个人修养层面的终身的自觉意识,而不是纳入考核机制的强制性要求。无疑,作为一门课程的大学汉语,重要的应该是课程的质量,而不是课程的性质。如果大学语文从一个无人愿上的可以“混”的必修课,变成一门受欢迎的精品选修课的话,那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