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高考 > 高校资讯 >

人大语文改革引热议 大学语文怎样减负增效

2013-12-02 11:12编辑:【郑州教育网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大学语文课由必修调整为选修,课程改革引起热烈讨论。记者日前走访人民大学,诸多学者表示,就大学教育而言,母语教育并非只有开设“大学语文”一途,更不是只能靠单一课程来完成母语教育的使命,只要我们在观念上真正重视母语教育,重视学生母语能力的培养,就完全可以利用大学教育资源的优势,在更高的水准上,在更深刻的内涵上,以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开展母语教育。

  管理者说:母语教育并不能单靠一门课程来强化

  中国人民大学在2013级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将“大学汉语”课程由全校共同必修课程调整为学生自主选修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利用有限的高水平师资,建设精品课程,扩大学生选择性,满足学生差异化的学习需求,落实因材施教。

  这里,应当注意到改革背景。该校教务处处长洪大用介绍,人大自2007年在全校恢复建设“大学语文”必修课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学校发现课程教学中存在着目标定位不够清晰、与专业教育脱节、教学质量不均衡、师资力量不足、学生满意度不高等多个方面的问题。特别是,人民大学是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报考人民大学的学生一般都具有比较好的语文基础,简单的一般化语文教学确实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母语教育并不能单靠一门课程来强化,大学语文课程难以承受母语教育之重。洪大用说,只有全校各专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重视母语教育,只有不断创新母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使母语教育更加丰满,更加有效,才能增进学生的厚重素养。

  在课堂教学方面,学校推出三大举措:一是建设通识教育大讲堂课程群,加强文化与历史教育,其中包括大学汉语素养类课程;二是建设原著原典选读课程群,加强历史与文化经典教育;三是建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群,培育学生艺术素养;四是开放全校课程,包括文学、国学课程群,供学生自由选修;五是建设分类指导的基础技能强化类课程,包括阅读与写作技能的强化。

  在课外教学方面,学校组织教师指导全体学生课外阅读历史与文化经典,组织文学院作家群开设“作家谈写作”系列公开讲座,建设“大学生写作指导中心”,要求各个学院安排专业写作指导环节,加强学生科研训练,提升学生专业写作水平。与此同时,学校还加强教师教学发展和培训工作,提升教师自身的母语水准和教学能力;创设“国学”、“古典学”实验班,探索进一步系统强化母语教育、增强学生文化底蕴的路径。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