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高考 > 高考资讯 >

36载变迁:我们用高考“致青春”(图)(3)

2013-06-07 13:49 来源:【郑州教育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家族故事】资料难找,英语难学

  陈辉在家排行老二,最小的妹妹陈芳也参加了高考。1980年,陈芳没能扛住压力,病倒了。病愈后,她重新备考。

  “我们都从高一开始学英语,那时高中只读两年。”陈芳感慨,“最开始连英语老师都没有,请了一个新中国成立前做过翻译的人当老师。”

  复习资料老师自编,没有考纲,“但考过几届,多少知道些题型。”陈芳第一次高考在县九中,这个学校里多是县城的学子。“当时第一届班上50多个,只考上两三个中专生。”

  此时的孩子参加高考还要过一道槛:预考。预考不达线的人不能高考。“预考很难,跟高考题差不太多,近一半人不能通过。”陈芳说,他们长期通宵就着煤油灯看书,脸都被熏得黑乎乎的。

  第二次高考时,报考的人中依旧还有复读四五届的老知青,全县还只有一个考场。 “我没有考上,也没填志愿,父母要我顶班,我死活不同意。后来我跑去考了技校。”最终,陈芳如愿考上技校。

  1990年代,高校扩招 蜂拥而至

  “我1993年在娄底师专时,学校只有4000人,到1997年已近8000人。更多人进了大学。”

  上世纪90年代初,师资力量渐好,1993年开始高校扩招,录取率显著上升。师资力量也不断增加。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