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报异化的问题在于,大学都不是独立的,没有真正的学术自治,那你怎么推进学校内部的机构摆脱行政的干扰?”熊丙奇告诉记者,比较理想的方式是,学报期刊让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去办,以保持其独立性。
这一点可以用教育部在“名刊工程”上的尝试为例。在王亚范看来,该工程的推出,是想通过评比建设一批名刊,带动整体学报的发展。但是,由于评比的要求条件较高,追求大而强,不少地方院校学报认为“距离较远而缺乏信心”,因此难以起到激励的作用。
《清华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仲伟民认为,“教育部名刊”工程的实施,对改变学报的形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只能影响到少数高校学报,主要是名校学报。而绝大多数学报依然故我,看不出明显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其多数名刊都被部属院校学报所占据。
正如厦门大学教授谢泳所说的,为什么明显不合理的评价制度可以通行无阻?因为中国的学术权力并不在学术共同体手中,而在相应的行政机关掌握中。所以,要打破这个学术习惯,则需要学术权力向学术共同体回归,但这在短期内很难实现。(原标题:部分高校学报成行政染指学术重灾区)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