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高考 > 高校资讯 >

高校学报成行政染指学术重灾区 被称垃圾产地(2)

2013-04-10 09:59 来源:【郑州教育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学报成行政权力染指学术的缩影

  学报期刊上出现一些含有水分的文章,在外界看来通常是“学报审稿不严”,甚至认为期刊把刊登论文当作创收和谋利手段,才导致被刊发出来的低劣论文层出不穷。

  王亚范向记者透露,高校学报中有这样一种现象,有的教授原本“基础不怎么样”,但评审时间快到了,急于出论文成果,于是期刊只好“放放水”;有的老教师都要退休了还没评上教授,教学水平还行,但论文“拼了大力气”才完成,而且选题和质量都“不怎么样”,这种“个别情况”期刊也得“照顾照顾”。

  事实上,“照顾”最多的却还是那些行政领导干部。湖北某重点高校编辑部的老师说,在当今大学,学者们凭借自己的学术声望,可以获得一定的行政权力,即“学而优则仕”;而掌握着行政权力的官员,也可以通过自己掌握的权力和各种资源,获取学术声望来稳定并提升自己拥有的行政权力,即“官大学问大”。

  这一点在高校学报阵地尤为明显,《南京大学学报》主编朱剑就曾以“变革中社科期刊的十个两难选择”为题做过这样的论述:长期以来,社科期刊特别是高校学报被定义为主办单位(高校或院所)科研的窗口,是本单位科研人员发表学术成果的园地。在民间,它则被称作是本单位教授、副教授的摇篮。

  更进一步说:从经营运行来看,高校学报只是一个发表论文的机器,一些高校领导和关系户优先开采学报资源,通过这条内部生产线,实现论文的流水发表。

  本是学者交流平台的学术期刊,近年来却出现了不少“非学者”的身影。“发论文的不仅仅是教授,有的是企业的、事业单位的、搞行政的等等,但他们都不是教师。”王亚范说,这些“非学者”往往为了职称评定就会加入“攒论文”的行列。

  高校学报变成高校行政权力的寻租之地,学报交易的情景成为行政权力染指学术的一个典型缩影。

  究其原因,王亚范告诉记者,学报作为学校的行政部门,人、财、物权都是由学校的相关部门掌控,自身没有决定自主权。这就导致了学报管理体制的行政化,学报都成为本校教师发表学术成果的“自留地”。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