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6%的人期待完善职业教育法
李海燕认为,高职教育发展校企合作是关键。她去德国考察时发现,德国职业学校的教材和设备每年都会更新,学生接触的都是最前沿的课程和实践。行业协会在其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它们组织企业撰写教材、协调学生培训。而我国实质性的校企合作进展缓慢,不少学校离企业太远,学生只能在寒暑假实习,不发达地区大企业少,很多学生很难找到合适的企业学技术。国家需要考虑学校和企业怎样深层次对接,才能实现“订单式培养”。
在深圳市某环保包装民营企业法人闫卫国看来,目前只有大企业有能力进行校企合作。因为培训新人的成本很高,比如,在深圳不能以试用为借口降低新人的基本工资,这是直接成本。企业也担心培养出的人才留不住,会受损失。
“中小企业只有认识到职业教育投入能给其带来效益,才会有动力与学校合作。”赵志群认为,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来说,配合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是应尽的责任。
调查显示,76.4%的人赞成,国有大中型企业率先承担职业教育责任,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培训岗位。
史秋衡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在省会城市和地级市,但是这样的城市对于高职学生需求并不大。他建议高职院校服务重心下移,进行县校合作,既可以解决学生就业,又能与地方经济紧密结合,促进城镇化和产业升级换代。我国一些产业大省已有实践。在宁波市,不少企业在学校建立实训基地。本土企业技术升级换代在本土高职院校的推动下解决,能大大提高企业效率,学生也可以和企业需求零距离。比如,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实践县校合作,以县域为结合点推进产业发展;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小提琴专业,既学做小提琴也学拉小提琴,声乐、生产一条龙,学生就业前景广阔。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