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增专业扩招生要经费
从新办专业补贴、科研经费到生均经费,都是高校发展的经济驱动力
哄抢式的开办专业,对于高校而言,并不只是发展教学科研实力,扩大学校品牌声誉。更重要的原因或在于新办专业的招生“钱景”,从新办专业补贴、科研经费到生均经费,都是高校发展的经济驱动力。
对于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吉林省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袁海军的评价是8个字:一管就死,一放就乱。一方面政府严格管制,高校办学自主权不足,全国仅有7家高校本科专业设置自主权;另一方面是管制失灵、竞争失序。袁海军认为,高校扩招后,招生指标松动,“高校都到教育厅跑指标,为的是规模效应。”
高校只有增设专业,扩大招生,才能拿到政府更多的生均经费投入。一个数据显示,一些中西部的省份,生均经费才3000多元,而北京、上海生均已达3万元左右。
高校大扩招13年来,教育规模急剧扩大,但是财政性教育经费,特别预算内教育经费没有同步增长。一步步让扩招中的高校陷入债务泥潭。
此外,大学的综合化、多学科化发展趋同的路径,让高校走向求大求全,导致高校同质化竞争趋势加大,互相攀比、盲目扩张,争相开办雷同的专业,特别是办学成本低的文科专业、计算机专业泛滥成灾。
一位高校学者介绍,《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第五条规定:高等学校学费占年生均教育培养成本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5%。但很多公立高校的学费标准早已突破这个规定,有的已经超过50%。
这意味着,多招一个学生,多一个财源。如此逻辑就形成了链条,扩招、收学费,要经费,还债务——这圈子越推越大,身不由己。而是否能够办出有水平、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已经不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2006年,中央政府就提出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但高校扩招已成惯性,至今似乎没有回头路。透析这个道理,才可明白为何在生源减少的情况下,招生大战却愈加激烈。
近年,特别是今年,全国各地均在加大教育投入,以实现本届政府教育投入实现占GDP4%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四川省、吉林省均提出今年将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高校生均公用经费要达到1.2万元。如此,才可能逐渐遏制住高校随意申办专业、招生圈钱的冲动,逐步调整缩减撤销没有发展前途的“鸡肋”专业。
今年,延边大学撤销了制药工程专业,通化师范学院撤销了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和自动化专业,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撤销了通信工程专业。而长春理工大学的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停止招生数年。
教育部也使出了直接干预专业生死的利器。去年11月,教育部首次下发专业就业率与招生挂钩的具体规定——就业率连续两年低于60%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但一种说法是,这只是个指导性意见,并不是刚性规定。而哲学、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涉及国家科学基础,完全按照就业率是否热门决定取舍,也饱受争议。
将就业率与专业调整挂钩,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就业率造假。省高等教育学会就业征信研究与信用核验中心主任陈振江介绍,有的专业就业率仅为40%左右,还不到高校对外宣传的一半。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