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高考 > 高考经验 >

2014年高考作文结构第2讲及例文鉴赏(4)

2013-09-06 11:24 来源:【郑州教育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例文借鉴】

  牵挂

  “同学们——请跟我念‘牵——挂’。”

  “牵——挂”……

  女教师动听的嗓音和孩子们稚嫩的声音在悠悠山沟里回荡。她理了理前额的头发,微笑着站在讲台上,面对着一双双渴望的眼睛。“‘牵挂’就是放心不下的意思……哪位同学能用‘牵挂’造个句子?”话音刚落,“唰!”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举起了手。

  “二狗,你来说。”她笑着对班上最淘气一个孩子说。“老师回去探亲时,我们最牵挂。”教室里一片沉默,她和孩子们的眼里都噙着泪花。

  几天前,在村口的小路上,一群孩子看着他们老师的身影渐渐远去。他们没有哭闹,因为在此之前已经有五位老师也是从这条路回家探亲,只是再也没有回来了。

  他们知道,山里的日子很苦,老师们熬不住。

  她心里明白,当初真的没有打算回来,因为她牵挂着年迈的父母,牵挂着心爱的男友,也牵挂着宁静悠闲的现代生活,可当她回到了省城,走在都市喧嚣的大街上时,她才懂了自己更牵挂的是什么。

  她牵挂山里孩子的善良与真诚。记得她刚进学校的那天中午,因为事先不知道她中午会来,学校的老校长(也是除她之外唯一的老师)没有替她准备午饭。孩子们每人从自带的午饭中分出一半送给她。不一会儿,她的手里塞满了,她望着半只半只的馒头、烙饼,那份激动和喜悦,决不逊色那一次站在优秀毕业生的颁奖台上领奖的感觉。

  她牵挂需要她的山村。当初被分配到这个山村小学时,负责人对她说,这只是见习,见习期一满,随时可以调回。尽管如此,当她到达那个破旧的学校时,还是着实吃了一惊,泥坯堆成的两间土房子,一间是教室,一间是老师办公室兼宿舍。她几乎是抱着“了解乡村”、“感觉生活”的态度留下来的。然而,在这以后的日子里,她明白了自己对村里人来说真的很重要。村里人没文化,但他们都知道娃儿们只有学好知识才能有出息。村里人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上学,可是没有老师是他们最大的遗憾和无奈。为了感激老师,他们会时不时带着自家种的玉米、山芋来看望给他们带来希望的老师,尽管这些她从不会收下。

  于是就在昨天,她又回到了她所牵挂和牵挂着她的孩子们中间。她收回了回忆的风筝,示意那位同学坐下。“刚才,二狗把‘牵挂’作动词造了个句子,造得很好,老师就再用‘牵挂’作名词造句。”

  她顿了顿说:“同学们,你们,永远都是老师的牵挂。”

  本文谋篇布局异常精彩!

  叙写的情节仅仅是一个非常非常简短的师生上课片断,具体地说,只不过是一位学生和一位老师课堂上先后各造了一个句子而已——此为一奇,情节简单之奇。

  作者对如此简单的过程却是别具匠心地分成两部分文字去完成——此为二奇,写法谋篇之奇。

  先只写学生造了一个句子产生了出乎意料的效果,顿时凭空掉下一个悬念,让读者难以理会——此为三奇,顿生悬念之奇。

  情节暂停,笔头转向,将有解疑作用的背景往事用插叙来交待,插叙的文字远远超过写当前情节的文字,但丝毫不觉得繁冗,一是因为是插叙,避免了行文的平铺直叙,二是在悬念下的插叙,又产生了读者迫切要读下去的吸引力——此为四奇,插叙之奇。

  当背景往事铺垫写足了,用“她收回了回忆的风筝”一句,又自然返回到师生上课的当前情节——此为五奇,过渡自然之奇。

  后文也只是用非常经济的笔墨写老师造了一个句子,便让情节抵达高潮,且让文章于高潮处戛然而止,余音绕梁之效、侧面点题之功,便异常突出地表现了出来——此为六奇,高潮结尾之奇。

  “牵挂”题目,既是线索,也是文眼,开篇以“牵挂”为动词让学生造句,紧扣题目,结尾老师以“牵挂”为名词造句,呼应开头——此为七奇,点题扣题行文之奇。

  ……

  文字洗练,镜头集中,情节诱人,扣题紧密,过渡自然,照应完美……几多细腻,几多曲折,几多机智,几多灵动!

  议论文

  议论文,一般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即绪论、本论、结论的规范常式,但也有所谓“议论性散文”或“杂文”等写法的变式。

广告咨询:QQ:72180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