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2:教育事业发展2010年主要目标
2005年
2010年
2010年比2005年提高
学前教育阶段:
学前三年毛入园率(%)
41.4
55
13.6
义务教育阶段:
初中毛入学率(%)
95
98
3
初中三年保留率(%)
92.8
95
2.2
扫盲:
青壮年文盲率(%)
3
2
-1
高中阶段:
毛入学率(%)
52.7
80
27.3
在校生(万人)
4031
4510
479
其中:普通高中
2409
2410
持平
中等职业教育
1600
2100
500
高等教育:
毛入学率(%)
21
25
4
在学总规模(万人)
2300
3000
700
其中:普通本专科
1562
2000
438
研究生
98
130
32
成人本专科
436
600
164
2.城乡、区域教育更加协调,义务教育趋于均衡。
欠发达地区与全国教育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完成“两基”攻坚任务,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降到4%以下。中等职业教育较快发展,基本建立城乡职业教育和培训网络。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大。现代远程教育覆盖面显著扩大。
中等发达地区教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得到切实巩固。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得到较大发展,建立比较完善的城乡职业教育与培训网络。学前教育进一步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0%左右,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之间教育发展的差距明显缩小。
发达地区初步实现教育现代化。在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和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均达到85%以上,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城乡一体化教育体系。
义务教育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取得重要进展,所有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均达到基本标准。基本实现区域内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进一步做好教育支持西部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促进中部崛起等工作,教育发展更加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3.教育质量明显提高,创新能力稳步增强。
各级各类教育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特别是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水平明显提升。教育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教育教学改革取得明显成效,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明显增强。
若干所高校成为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在培养和造就杰出人才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使我国高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显著上升。高校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取得一大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更加紧密,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4.教育机会不断增加,国民受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
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左右,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以上,从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人员比例增至10%左右。
三、主要任务
(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切实加强德育工作。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多种形式地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推进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继续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完成中小学德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落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改进教学方法和考评办法,进一步增强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推广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在学校全体教职员工中牢固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不断加强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着力建设高水平的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强化校园网络的应用与管理,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动权。建立和完善学生社会实践的长效机制,促进学生学习成长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内容,改进培养模式和教育方法,倡导启发式教学,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改革和完善考试评价制度,探索综合评价、多样化选拔的招生录取机制。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建立对基础教育的质量评价和指导体系。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接触社会、接触生活、接触实践。加强对幼儿教育的科学研究。注重对残疾儿童少年生活能力和各种实用技能的培养。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健康第一,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按国家规定开足上好体育课程并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珍爱生命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提高学生审美素质。强化对学生课余活动和生活的引导与管理。倡导和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生产劳动和公益活动,增强学生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的观念,树立艰苦奋斗的精神。
3.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合力。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树立和落实科学的人才观、正确的教育观,通力协作,加强相关制度的协调,改革偏重学历的人才评价体系和用人制度,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监测机制和表彰奖励机制,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建立素质教育评估检查体系,逐级考核各级政府落实素质教育工作的情况。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结合,大力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社会各方面要共同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整顿,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的建设,各类公益性的文化、体育场所和设施要向学生免费或优惠开放,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二)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普及巩固九年义务教育。
1.确保义务教育的普及巩固。
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制订出台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如期实现西部地区“两基”攻坚目标。采取有效措施巩固义务教育普及的成果,把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发展农村学前教育,重视发展儿童早期教育。在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同时,稳步发展普通高中教育,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继续办好内地西藏班、新疆高中班。
2.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国家制订义务教育基本办学标准和质量标准,省级政府负责统筹规划实施,县级以上政府要均衡配置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使各学校办学条件、经费、投入和校长、教师的配备及其待遇大致均衡。运用远程教育,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加大政府对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体的支持力度,加大东部地区对西部地区农村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做好各地区城市对农村学校的对口支援工作,努力缩小地区、城乡之间的差距。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推进民族中小学民汉“双语”教学,提高人口较少民族的教育水平。以输入地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与所在城市学生享受同等政策,解决农民工义务教育阶段子女入学问题。解决好农民工托留在当地子女的教育问题。重视女童教育,推进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合格的义务教育。
3.改善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
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确保校舍安全。加强基本办学条件建设,使所有农村中小学具备基本的校园、校舍、教学设备、图书和体育活动设施。实施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和新农村卫生校园建设工程,逐步解决超大班额问题,加强农村学校的食堂、饮水设施和厕所建设,改善卫生条件。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使所有农村初中具备计算机教室,所有农村小学具备卫星教学接收和播放系统,普及利用光盘教学或辅助教学,基本建成遍及乡村学校的远程教育网络。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