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VS兴趣
家长要保护孩子的“兴趣”
菲菲妈妈常常说起自己的遗憾:目前已上大学的菲菲初中就考过钢琴十级,但在高考前,菲菲放弃了钢琴,以文科生的身份进入大学,学习了一门与钢琴完全没有交集的专业。菲菲说,当时每天两小时的练琴让自己“练到想死”。而且,菲菲的老师也发现,菲菲纵然技巧高超,但艺术的想象力和理解能力却有相当差距。
马骏也常常遇到家长提问,我的孩子是不是具有天赋?其实在孩子低龄阶段,无从对“天赋”有准确的判断。而“天赋加勤奋”才能成就天才,所以真正通过音乐教育而学有所长的,大概只能是“塔尖”上的几个人。
约瑟夫·波利希介绍,在茱莉亚音乐学院,专业人士在辨别人才方面很有一套,通过倾听表演,可以判断出演奏者的技巧和艺术想象力,当然,这是一个主观的过程。客观上,还需要根据孩子的体力以及身体发育情况来判断,比如,有的孩子嘴唇不适合吹奏乐器,也有的孩子手指的长度不够等。
马骏建议,在孩子成长期间,家长需要好好保护住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让孩子在均衡发展时保持住当下的特长。不要过于用“天才”的方式来要求孩子。例如,一些气息不流畅的孩子,在钢琴学习的时候,一定会出现左右手不协调的状况,但也许这个孩子听力超群。这个时间,是要进行补缺式的教育,找出调整呼吸的方法,持之以恒地训练,也许会出现一个“天才”。
看来,天才的训练方式并不适合所有人。
攀比VS欣赏
被动学音乐难有进步
大鹏和同班同学苏苏同时学钢琴,但两年下来,大鹏的学习进度比苏苏落后不少,对于钢琴的兴趣也不如当初浓厚了。大鹏的妈妈心中不服气,一样的学费一样的课时,大鹏也不比苏苏笨,为什么却是两样的结果?于是,大鹏妈妈增加了大鹏的练习时间。
“功利,让不少家长产生了不健康的心态”。马骏说,在孩子刚开始学习音乐时,100%的家长都会说,没有想过让孩子当音乐家,就是培养一下音乐素养。但一段时间过去,不健康的心态就会产生,一些家长不自觉地在攀比(尤其是条件好的孩子家长中),比进度(会弹奏多少曲子)、比成绩和第三方评价,而这种攀比往往忽视了最重要的——孩子。孩子学习音乐,不是数理化,音乐学习是能力的培养,只要孩子始终在练习,就会有进步。所以,家长需要用长远的眼光关注孩子的发展,音乐学习绝不是一天或一节课的结果,“孩子每一个小小的试验过程中的挫折都被放大成失败,孩子怎么能喜欢弹琴和音乐?”
另一种情况是,家长越俎代庖,每次课都拿着本子一个个记录,回家和孩子坐在琴前一个个帮孩子去扣谱,要求孩子必须要完成某支曲子,而从不管孩子是不是了解这首曲子,是不是乐于弹奏,最后造成一些孩子不懂音乐、不识谱都会弹琴,“这种音乐学习方式很恐怖”,是被动的,不会有进步。(记者 王荟)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