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郑州教育 > 教育资讯 > 教育之窗 >

河南省高校积极转变机制助推科技创新

2012-06-28 09:05 来源:【郑州教育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新华网河南频道6月27日讯 河南日报报道: (记者惠 婷)近年来,河南省高校积极以领导方式转变促科研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打破阻碍科技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旧机制,创新科技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特别是高校科技创新力量同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极大地促进了河南省高校科研的迅速发展,有力地服务了中原经济区建设。 

  6月21日,在郑州大学化工与能源学院的实验室里,闫捷博士正在专心做实验。 

  闫捷是河南煤业化工集团的研究人员,10个月来他吃住在郑大搞研究,是基于双方的深度合作关系:河南煤业化工集团—郑州大学研发中心就设在郑大。目前,双方组建的研发团队正在为企业的12项技术进行科技攻关。这只是河南省高校创新科研机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从单项合作到多种探索 

  5月2日,郑州大学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七研究所牵手合作; 

  5月21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与河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 

  5月24日,中原工学院和郑州高新区管委会正式建立起科技合作关系; 

  6月11日,河南大学和河南省科学院开启合作之旅…… 

  高校蕴含巨大的科技创新潜力,河南省高校不断实践产学研合作,从单一项目的合作到各种方式的探索,促进了高校科研与地方经济的深度结合。从2004年至今,河南省有8所高校实行了省部(局)共建,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由3个增加到8个,高钒铝土开发利用、煤矿灾害防治、小麦与玉米深加工等研究取得突破,对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作出了贡献。 

  多所高校开展了国际合作。南阳理工学院与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共建GE智能平台自动化系统实验室,把优质资源配置在一起,开展全方位的技术合作和人才培养。 

  记者从省教育厅获悉,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将联合产业集聚区共同建设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服务产业集聚区发展。 

  从闭门科研到主动融入 

  前不久,12人在可移动硬体救生舱中连续生活110小时的综合防护试验取得成功,这种保障矿山安全的技术是河南理工大学与山西煤矿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校企合作的成果。 

  “过去闭门搞科研,现在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是高校科技创新力量服务社会的必然选择。”一位大学校长说。 

  河南农业大学有着服务“三农”的悠久历史,学校主持承担“十五”、“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创造了小麦15亩连片平均亩产717.2公斤和夏玉米平均亩产1006.85公斤的超高产纪录,为河南粮食总产连续突破1000亿斤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该校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推广的新品种增产小麦40多亿公斤,创社会经济效益20多亿元,为育种单位和种子繁育基地实现直接经济效益2亿多元。 

  只有很少人知道,在我国多个机场调度、飞机飞行中的天气报告和天气预报信息,是河南大学承担研制的“民航气象信息综合处理系统”科研成果,其产生的经济效益超过21亿元。 

  省教育厅科技处处长孔繁士介绍,“十一五”以来,全省高校共承担横向课题1.2万项,通过技术转让、技术入股、技术服务等方式与国内外企业签订转化项目4795项,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得到应用和推广转化。 

  从单打独斗到协同创新 

  新乡电池研究院正在全面建设之中。该研究院依托河南师范大学动力电源及关键材料工程中心,以大学+政府+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知名企业+中介服务机构为支撑,以做大做强新乡的电池产业,成为全省协同创新的典范。 

  “‘集团军’式的协同攻关远比单打独斗、个体自发结合的合作模式作用更强。”河南师范大学相关负责人这样评价协同创新。 

  目前,河南省各高校都在积极培育各类协同创新体。 

  郑州大学围绕河南“十二五”优先发展领域,拟建十几个协同创新中心,仅塑料加工成型装备及新材料协同创新中心就联合了四川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河南煤化集团等十多家高校、研究机构和大型企业参与,共同解决行业内的重大需求和科研问题。 

  河南理工大学依据区域文化资源,与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省体育局等政府部门和企业共同组建太极拳文化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开展太极拳发掘、保护、发展、传播和应用研究。 

  专家指出,服务社会是高校的基本功能之一,通过深度合作、协同创新,河南省高校必将在服务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广告咨询:QQ:72180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