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郑州教育 > 热点新闻 >

中原来了“新麦客” 记者体验麦客的二十四小时

2012-06-07 21:08 来源:【郑州教育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新麦客们收麦忙 首席记者 李钊 图

策划李红军执行省内新闻部

  【开篇的话】

  中原,麦子熟了。

  偌大的原野,到处充盈着香喷喷的熟透了的麦子味道,香里混合着泥土的粉尘味儿,似发酵的酒糟,有令人微醺的气息。

  农人醉了。地头、田垄。被天地的沉默无边所震慑。

  和他们一同醉的,还有新麦客。与传统的麦客不同,没有镰刀、石磙、麦垛,他们是跨省作业、以一当百的大型联合收割机手。

  麦子成熟之前,他们便翩翩南下,候鸟一样,从北到南,一路南下,南下;然后,从南到北,一路北上,北上,收割、收割。

  把黧黑波行在金黄的期待里,把齿白揉捏进农家的笑声里。

  一年又一年,他们是丰收的见证者、收获者,更成为原野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

  6月5日至6日,本报记者兵分五路,体验麦客的二十四小时,分享他们的喜怒苦乐。

  马振鲁,闻着麦香数钱忙

  时间:6月5日14时30分到18时

  地点:许昌鄢陵县马栏镇韩井村

  麦客:马振鲁 山东聊城人

  54岁的马振鲁,来自山东省聊城,10年前就当麦客,来河南收麦。

  今天和以往不同的是,他从一个受雇于人的收割机手,转身变成了车老板。他和儿子一起开着自家的收割机,转战冀鲁豫三省,历时近一个月,在收割机的轰鸣声中,一张张红色的百元大钞,源源不断流进了他的腰包。

  □记者杜文育实习生付饶文图

  麦田地头收钱忙

  6月5日14时,鄢陵县马栏镇韩井村,一辆收割机正在麦田里奔走,所到处荡起阵阵尘土。

  “宽16.6米,长144米,去掉10米,134米。”马振鲁说着,从绿上衣兜里掏出一个巴掌大的折叠式计算器,随着手指的摁动,计算器里传来一个女声,报出他按下的数字。

  “这亩数是咋计算啊?”记者刚发问,马振鲁就答:“长×宽×15,就出来了。”说着,他将计算器推到记者眼前,计算器屏幕显示为33366几个数字,“3.3亩,183元,给180元吧。”“收割一亩多少钱?”记者禁不住问。“一亩地55元。”马振鲁答。

  “这家收完了,该轮到给俺收了吧。”身旁,一名50多岁的妇女央求。马振鲁说,大家轮着来,早晚都能收。说罢,马振鲁拿起皮卷尺开始丈量待收割麦田的宽度,他的一名帮手推着一辆转轮式量地尺走进麦垄,丈量长度。“4.8亩,268元,拿265元吧。”马振鲁鼓捣着计算器报价,并在小本子上记账。

  随着收割机的轰鸣声,一沓沓红色的百元钞票进账,马振鲁的腰包不知不觉鼓囊起来。

    一季麦收跨三省

  “马振鲁,振是振兴的振,鲁是山东的鲁。”

  “这么说,振兴山东,就全靠你了。”听到马振鲁的自我介绍,记者忙打趣。

  马振鲁笑了起来,说:他今年54岁,来自山东省聊城地区临清市,前天晚上到的,今天是第三天了。鄢陵县,是他来河南收麦的第二站,马振鲁说,第一站是驻马店的平舆,在那里待了5天。

  “一定挣了不少钱吧?”记者接着问。他摆摆手:“车多,收了200多亩地。”他抱怨,那几天天气不好,上午干不成活,只有下午能干,加上平舆县那里麦子成熟不一致,收割起来不连片,耗时又费事。

  “打算明日或者后天回老家,再待三四天,这边的麦就收完了。”马振鲁说,要卡住回老家的时间,到时间一定要回去,收自己家和乡亲们的小麦。家里的麦子收完后去河北省的唐山,然后就回家不再去其他地方了。

  “这一季麦收,你转战三省4个地方,能收多少亩小麦,挣多少钱?”记者问。“1000亩左右,能挣3万多元吧。”马振鲁收起笑容,撇着嘴摊着手说:油贵呀,工资也贵,要雇人,挣的都是辛苦钱。

  父子原是打工仔

  “第一次来河南收麦,是在2002年,当时给别人打工,替别人开收割机。”马振鲁回忆,那时开的还是50型背负式收割机,如今已经淘汰了。2003年,儿子马连坤高中毕业后,也跟着他一起来到河南,给别人开收割机。

  “华丽转身”出现在2006年,马振鲁花6万元购买了一辆自走式收割机,从此,父子俩从打工仔摇身一变成了车老板。今年麦收前,他将原来的收割机处理掉,花5万多元购买了一辆二手收割机。

  采访将近结束,已是傍晚6时,记者问他今后的打算。马振鲁满怀信心说:“争取明年换个8万多元钱的新车,继续来河南收麦!”

  白领麦客:每隔3小时收到妻子的短信

  时间:6月5日18时到21时30分

  地点:鹤壁开发区金山办事处庞村北

  麦客:杨山 河南鹤壁人

  □记者谷武民

  6月5日18时,鹤壁开发区金山办事处庞村北,金浪翻滚,麦香流溢。

  一阵凉风掠过,25岁的杨山心头漾出几丝温馨和暖意,新婚不到一年的妻子刚发来一条短信:亲,要安全。爱你!每隔3小时收到这样一条爱心短信,成为他最大的“兴奋剂”。

    [特殊麦客]一个重点大学毕业生的“公休选择”

  其实,小伙子的老家在农村,距鹤壁市区不到一小时的路程。

  3年前的夏天,嗅着憧憬和麦香,小杨从西北石河子一所重点大学毕业回家,丰满的理想和骨感的现实一碰撞,他在家足足忙乎了一夏天。收麦的日子开始与收割机结缘,直到半年后成为一家传媒公司的文员。

  不快不慢的工作节奏,不高不低的薪酬待遇让他有了新选择,每年公司的10天公休假被他注入特殊分量——和老家的两个资深收割手联手,当起了兼职麦客。

  6月5日是他的第三个“战斗日”。也是他第二次开始公休后的“出征”。

  短短30分钟,随着机器轰鸣穿梭,一垄垄麦子成为麦茬,一亩半地的幸福被麻利收获。小伙子敏捷地跳下驾驶座,除了大汗淋漓,一身专门的操作服让他“变脸”外,他干净轻松的表情与苦大仇深的“同行”判若两人。

  “咕咚——咕咚——”一瓶矿泉水下肚,他坐在地头,谈笑风生,不料几分钟后开始变蔫,想站起来居然有些趔趄。

  从上午开始,小杨和“战友”共同收割了32亩麦田。这意味着2000元的收入稳操胜券。

  [幸福碎片]从现实中寻觅担当

  夜幕徐徐落下。

  19时10分,半个小时的折腾后,机器终于停止“罢工”。30多岁的“大黑”和40多岁的“老张”叹口气,不约而同离开麦田,蹲在安全的路边,狠狠消化掉半盒烟,招呼一声:“撤退,歇了。”

  机器开动,“三剑客”把他们挣钱的“宝贝”开到待收割的老乡家寄存。缴纳出各自的份子钱,两位“老哥”开始在借住的老乡家准备做饭。

  一通狼吞虎咽。20时30分,吃完和中午差不多的饭菜,吃完大西瓜。炎热难耐,小杨直接在水龙头下用凉水洗了澡。

  21时,和妻子互发了一通幸福短信。

  半小时后,哈欠四起,点上蚊香,定好闹钟。他说,夜晚总是很短,每次一睁眼天就亮了,明天的忙碌,是诱惑,也是充实和希望。


广告资讯:QQ:721800271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