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得三字经里琅琅上口的“昔孟母,断机杼”,犹记得“孟母三迁”的育人典故,我想,孟子就是这样走进我们视野的。
大多读到过孟子的故事的人,无不为孟子的精妙的论辩艺术所折服。要知道,孟子所生活的年代并非歌舞升平,政治清明,而是各个诸侯纷争,均有“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野心的时代。孟子所宣扬的是儒家思想,仁政学说,那么,他又是如何让这些如狼似虎的诸侯们心甘情愿地接受其仁政思想呢?这又是一种蕴含了怎样的艺术呢?答案有三。
一、 论辩的手段“彩”——多姿多彩。
(1)类推法。在《梁惠王下》》: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言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设计了两个问题,让梁惠王顺势去思考,既在达宣扬其思想的基础上,渐入主旨,在过程中又不为人所警觉。此为类推法。
(2)自相矛盾法。孟子常常采用自相矛盾法来让论辩对象陷入自相矛盾中,从而攻破对方的观点,获得胜利。如《藤文公上》,孟子犀利地指出了夷子的主张与行为的不统一,反对厚葬提倡薄葬。
二、 论辩的逻辑“明”——清晰明确。
如《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首先提出“王道”,引发出齐宣王的兴趣。继而用“以羊易牛”的例子得出齐宣王有“不忍之心”,具备保民而王的基础条件。再者提出齐宣王并非不能为,而是不为,以“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来提醒齐宣王实行霸道的弊端。最后再提出两条具体的王道措施来帮助齐宣王清晰地认识到“天下归心”的美好前景。以上几个步骤,条理清晰,环环相扣,达到论辩的目的。
三、 论辩的文采“丰”——修辞丰富。
(1)排比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闫康》)气势磅礴,增强感情。
(2)比喻
如《鱼我所欲也》,将鱼和熊掌比作生与义,抽象的事物即刻具体化,通俗易懂,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孟子的论辩艺术达到了艺术的巅峰,其风格独特的论辩文章,是不为多得的文学宝藏。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