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郑州教育 > 校园广角 >

童庆炳先生点亮“智慧之光”

2012-08-13 14:16 来源:【郑州教育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4月5日下午2:30,我国文艺理论界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童庆炳先生前来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16学术报告厅举行了一场智慧趣味俱全的精彩讲座,湖南师大文学院院长赵炎秋主持讲座,中南大学副教授魏颖老师,该院李作霖、潘冬梅等多位老师以及该院各年级研究生本科生共150余人聆听了讲座,全场异常火爆,座无虚席。

 

童庆炳先生谈到,我国文学经历过长足的发展,但是,从上世纪末至今,文学出现了低俗化、庸俗化、媚俗化等趋势不能不令文学爱好者研究者担忧。讲座分为四个内容:文学的良心发现;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张力;“新”向“旧”的告别意味着什么;文学创作需要审美升华。童先生分别结合肖洛霍夫的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冯小刚导演的电影《集结号》,莫言的小说《蛙》进行深入透彻灌输理性的思辨。

童先生指出,近年来文学的理想缺乏,文学被金钱所绑架逐渐走向了商业化。

童先生总结道,在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中之间的张力中,他更侧重于历史的理性,历史需要不断地向前发展,但是需要和人文关怀相结合,两者都很重要。童先生强调,文学的理想存在于历史的理性、人文关怀和审美升华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中,文学创作中需要处理好三者的辩证关系,寻找到文学理想的灯火。

童先生在讲解文学创作需要审美的升华时,使用了独具个性的美学观念进行论证,他认为,文学创作过程经历了情感的“移出”与“移入”,审美是情感的评价,情以物兴,物以情观。赵炎秋院长在结束时阐释,文学是讲究美的学问,仅仅做好历史理性和人文关怀是不够的,文学创作需要审美升华。

同学们听完讲座后,向童先生关于莫言小说《蛙》中的内容进行了求问。童先生解释,莫言在小说结束时添加了当代社会的“代孕”现象,表层上显得可有可无,但是蕴含了莫言反对绝对科学主义的思想。

相关链接

童庆炳,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顾问,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兼职研究员,《文学评论》、 《文艺理论研究》 编委。先后讲授文学概论、文艺心理学、文艺美学、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文心雕龙研究等课程。长期从事中国古代诗学、文艺心理学、文学文体学、美学方面的研究。


广告咨询:QQ:72180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