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什么叫认识的客体?它的特征是什么?
答:客体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的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那一部分客观实在。客体有两个主要特征:①客观性。客体是客观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具有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②对象性。客观事物成为认识客体,不仅是由于它的客观实在性,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同主体发生具体联系,成为实践对象,进而成为认识对象。
13.什么叫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相互联系?
答:所谓真理,就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里的正确反映。这里的“正确反映”,是指主观符合客观,认识符合实际。
所谓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是指真理的客观性和无限性。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因而是绝对的。凡是真理都包含着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都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都是不能被推翻的,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其二,是指从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人们可以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包含两层含义:
其一,从认识的广度来说,任何真理都只是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一部分、一个方面的认识,世界上还有很多事物,人们没有认识或没有完全认识。我们承认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事物,承认认识还有待于扩张,实际上也就承认了相对真理。
其二,从认识的深度来说,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确认识,带有近似的性质,不可能穷尽客观事物。我们既然承认认识尚未穷尽客观事物,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实际上也就是承认了相对真理。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两者是对立的。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性质,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考察同一客观真理所作的科学概括。另一方面两者又是统一的。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指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结,相互渗透。其二,是指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14.说明生产力及其三个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政府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力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内容,它表示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劳动者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而从事物质生产的人。
劳动资料是指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和物质手段。劳动资料是一个结构复杂、范围广泛的庞大物质系统,其中居于主要地位的是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使用劳动工具所加工的一切对象。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结合起来就构成生产资料,这是生产力中的物的要素,劳动者是生产中人的要素。
在上述三个要素中,劳动者是决定性的要素,因为劳动者是生产活动的主体,生产工具是劳动者创造出来的,生产资料只有在劳动者的掌握和作用下,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生产资料在生产力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因素,特别是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它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物质标志。
15.什么是生产关系?内容是什么?
答:这种在物质资料产生过程中发生或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叫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表示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
生产关系的内容或结构由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的分配关系等三个方面组成。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全部生产关系的核心和基础。
16.说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相互关系:
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两个方面。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指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自然环境和人口因素等三个基本方面,其中,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最主要的,是具体决定意义上的方面。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指各类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它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哲学理论、科学理论、宗教观念、文学艺术以及各种社会心理等感性和理性的社会精神活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决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和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意识或快或慢地发展。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社会意识不是消极地反映社会存在,而是对社会存在有巨大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会加速社会发展,反动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发展。
17.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答: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之间的交互作用,引起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推动社会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8.社会发展的基本经济规律是什么?
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存在一种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经济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构成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它是社会发展的又一个基本经济规律。
19.什么叫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人民群众是指推动社会发展的大多数人,它包括三部分人:
①全体劳动人民;
②除了劳动人民以外,有时候还包括一些剥削阶级在内。这里讲的时候,是指处在革命时期或外国入侵时期,站在革命阶级和保卫祖国堡垒之内的剥削阶级;
③反动阶级中某些起进步作用的个别人物。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人民群众是物质资料生产的担当者,为人们提供衣食住行用等生活资料和政治、文化、教育等一切社会活动的物质条件。同时,又不断积累生产经验,改进生产工具,为社会发展提供原动力。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一方面,人民群众为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们提供创造社会精神财富的物质条件和经验材料,间接地参加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另一方面,也直接创造社会精神财富。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社会的发展是通过社会变革实现的,而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人民群众。同时,社会的改革、进化,也是人民群众推动的。
20.什么叫人性?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答: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性一般可分为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三个方面,人性是人的三种属性的辩证统一。
在人性的各个构成要素中,人的社会属性是人性中的本质属性。所以,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