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文理 > 生物学科 >

生物学科素质教育纪事

2012-08-21 11:58 来源:【郑州教育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一、润物细无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迫使我们不但要从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上改变,而且要实现教学行为的改变。早在两年前我们生物组全体教师就已经开始学习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示图片1:集体学习的镜头),从而形成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并且在备课、课堂和课后进行尝试。新(示课件:以下的文字)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迎接教育变革的挑战,使我们真正地走进新课程。近两年来我们开展了“生物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实验课题。(课件:文字)其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接受式为主动探究式学习。采用先课内,后课外,课内外相结合等多种方法,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下面将我们的收获和体会汇报给各位领导和老师。(课件:文字)
二、海阔凭鱼跃
      在实施研究性学习中,我们本着学生是主人,教师是主体的主旨,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根据新的课程观念,教师的教学策略应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在这欢乐的海洋里,自由遨游,往来穿梭。
镜头一:初一生物课
        这是一节学区公开课,(图片2,周建涛录象)课题是:探究种子的成分。教师并不照本宣科,而是引导学生进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实验方案,通过实验,探究结论。学生们4、5人围成小组,兴致勃勃地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实验着,探讨着;教师穿梭于学生之间,解答学生们随时提出的各种问题。课堂气氛轻松、民主、和谐。10分钟后,各小组纷纷表述自己实验的结果,老师对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予以纠正,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整个课堂欢乐而秩序井然,热闹中有沉着冷静的思考和探究。探究中学生们又提出了许多问题,老师及时肯定学生们积极思考的精神,并指导其,课后可继续收集各种种子,进一步探究。
          镜头二:原芳老师的一节实验课(照片)。练习使用显微镜。这是初一学生上的第一节实验课,学生们早就兴奋异常,个个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有的学生已经动口动手。这时,老师仔细观察学生们的一举一动,让他们尽情表现。上课后,让一个学生宣读《实验室规则》,随着一条条规则的出现,学生们逐渐进入状态,规范自己的行为,接着老师阐明“这些规则都是为了我们的安全,望大家注意遵守。下面请各小组的组长同学做好分工,针对本节课的实验目的,利用材料用具,自己阅读实验内容进行实验操作。”只见,各小组迅速行动起来,一人阅读教材,一人操作,一人监督,他们分工合作,轮番上阵,探究的积极性发挥地淋漓尽致,“看见了,看见了”“哇塞,太美了”“老师,您来看呀”……这种师生教与学方式的转变,不正是研究性学习带来的学科教学的生机吗?不正验证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课程理念吗?
        初一三班的张宏宇同学说:“老师,我想在课外活动时来看看一滴水中都有什么,可以吗?”等等,许多学生都有这样的要求。这种授课方法,体现了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激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激发了他们的思维火花、探求新知的欲望,深受学生们的欢迎。这种师生互动、教与学的方式,现在已广泛应用到我们的教学实践中。
三、天高任鸟飞
       (示:文字)国家课程范畴内的知识学习,难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快捷采集信息、利用信息、适应社会高速发展的要求,使学生必须具备社会交际能力、实践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这些都是传统教学难以达到的目标。 陶行知先生多年前就提出“社会即学校,生活即课堂。”我们结合教材内容,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性学习,使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使学生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在各级部我们先后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示:图片)如初一级部开展的有“我所知道的生物科学家”、“走近赤潮”、“ 我国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的调查与研究” ;  初二级部开展的是“ 蚯蚓的养殖和应用”、“沙尘暴的调查与研究”;初三级部进行的“有关毒品知识的研究和探讨 ”、“扬起你的红丝带—— 艾滋病的收集和调查”、“关爱生命,远离非典”、“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在生物方面取得的成就”等等。这些活动,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科学知识,而且在活动中学会了收集和查找文字资料、图片资料等正确方法。
       初三一班的王艺颖同学颇有感触地说:(打印在屏幕上)“研究性学习让我知道在知识的天空里,如何低飞,如何翱翔,它让我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名现代中学生,需要积极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全面发展。在打好文化知识的同时,我们还应重视实践。”
          初二三班冯雅楠的家长说:(打印在屏幕上)如今是信息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开辟社会课堂,不失为科学有效的方法。社会实践不仅是开启学生智慧之窗的金钥匙,而且使我们家长在孩子的活动中也受益非浅,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使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四、蜜蜂蝴蝶舞翩跹    
        (示:文字)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课内学习与课外探究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必须进行有机的整合。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初一级部从上学期开始,由傅承娣和原芳老师负责开发了《实验与观察》的校本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夸美纽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实验与观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加深理解巩固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建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以下是学生们在学习中的写真集(展示图片)。
        初一生物在学习完“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和“调查当地的生态系统”后,我们在9月底,(展示录象)利用课余和双休日时间,带领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分别到塔山公园和环翠楼公园进行调查。初一六班的张冰喆同学的调查报告:“小天地里的大自然”,在区、市科技节上,分别获得区级和市级科技小论文一等奖,傅承娣老师获辅导教师一等奖。(展示证书)在环翠楼公园的调查,我们请了威海市园林工程处的高级工程师高工,给我们介绍了环翠楼公园的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园林处的规划等,(图片:高工的照片)师生们在知识的花海里,嗡嗡采蜜,翩翩起舞。同学们将自己的所感、所悟、所思、所想、所获,洋洋洒洒地写出了调查报告。(论文原件)
       这样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去说,用手去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让学生边学边提出问题的思路和设想,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不仅仅是提高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我们的傅承娣老师不无感慨地说:“以前我认为,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无非就是让学生自由的学,自由的问,自己动手做,上网查找个资料而已。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的表现和感受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他们的活力真正感染了我,使我成了他们中的一员,又回到了成长的年代。”
         现在我们的研究性学习正如火如荼的开展着,活动中,还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有的教师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让学生收集资料上,没有指导学生深入到工厂、社区、医院等进行调查、访谈,学生们的收获交流不够;有的教师埋怨时间不够,精力上不去,故有些活动浅尝辄止;对学生活动的开展评估措施不够等。在今后的活动中,我们将学习教育改革方面的理论知识,请开展此项活动比较好的老师交流经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共同探讨,做教育改革的有心人,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真正地落到实处,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改变我们的教学策略,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变革。


广告咨询:QQ:72180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