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
19城市严格“就近入学”,义务教育力争实现“无择校”
【政策回顾】
1月14日,教育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要求,合理划定招生范围,有序确定入学对象,规范办理入学手续,全面实行阳光招生,逐步减少特长招生,做好随迁子女就学,试行学区化办学,在加快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同时,健全科学、明晰、便利的小学升入初中制度,规范招生入学行为,提高治理水平,促进教育公平。
1月28日,教育部办公厅又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通知》,督促北京、天津、上海等19个大城市尽快落实免试就近入学工作。
【政策影响】
小升初关系千家万户,备受人民群众关注,一直是义务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大城市,由于优质教育资源分布尚不均衡,调整需要时间,利益需求多元,仍不同程度地存在义务教育择校问题,影响了社会对教育的满意程度。
两个文件着力破解择校难题,进一步明确了小升初划片入学模式、对口升学流程、入学办理方式、信息公开办法等,对于保障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家住北京市丰台区的四年级学生家长王女士再也不用纠结于“近”与“好”的抉择。通过“引入名校办分校”,她家门口的北京四中璞瑅学校除了国家课程外,还开设了具有北京四中、黄城根小学特色的校本课程,“从小学部的英语(课程)外教口语课程、实践体验课程,到中学部的国学、写字、阅读、人文游学等课程,一应俱全。以前看同事孩子升学,求爷爷告奶奶,‘提着猪头找不着庙门’。现在好了,好学校办在了家门口。”
NO6.
教育部划出师德“红线”,社会期待教师形象得到改善
【政策回顾】
7月8日,教育印发《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设立了六条“红线”,其中包括严禁教师以任何方式索要或接受学生及家长赠送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财物。
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禁止对学生实施性骚扰或与学生发生不正当关系,禁止在科研工作中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学术成果、违规使用科研经费以及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禁止索要或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财物等,首次划出对高校教师具有警示意义的七条“红线”。
【政策影响】
北大副教授诱骗女留学生、川美教师“性骚扰”女生、厦大“博导诱奸门”……今年发生的多起高校教师“失德”事件令人震惊。社会期待,“红七条”能真正筑牢师德底线,维护师德尊严。很多人都期待,政策的出台,能够规范教师的行为,改善教师的形象。
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指出,“红七条”的出台非常重要,非常及时。高校教师是社会最高层次的知识分子,是青年的导师,社会风尚的引领者。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关系到青年学生的成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有必要在高等学校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树立正气,抑制邪气,把高等学校建设成神圣的学术殿堂、育人高地。
此外,教师违规收受礼品礼金、接受吃请等问题,在一些地方和学校不同程度存在,群众反映强烈。问题虽然发生在少数教师身上,但严重损害了人民教师整体形象,这些问题不解决,就无法真正履行教书育人的崇高职责,就无法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六条红线”的划定,不仅有助于推动教育系统作风建设的不断深化,也有助于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让教师真正地把心思花在教书育人上,受益的最终还是我们的孩子。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