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科学专业硕士在家啃老一年
江苏大学生物科学专业的同学李萌(化名)最近刚刚摆脱了“啃老族”的身份。“我高考那会儿,生物被看作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前途光明。”就在这错觉中,李萌选择了生物科学。
“当时生物号称和畜牧、农业、工业都有联系,应用广泛。结果真正读了这个专业才发现,看上去‘面面俱到’,其实并没有那么专和精。准确地说它应该算是一个基础学科,的确和诸多专业有所关联,但研究都不深入。”小李说,读本科那会儿老师引导他们去读研,读了研究生又说生物科学专业要读了博士才能有出息。小李本科读的是生物科学,研究生读的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就业路却颇为坎坷。
“和生物专业完全对口的专业不多,而且需求量也没有那么大。”小李说,无论是他的本科还是研究生同学,最后从事完全和专业对口工作的几乎没有。很多都转了行,医药代表、生物老师倒成了大部分人的热门选择。
“我可以去制药企业,可这些单位更倾向制药工程专业的学生。我也打算考环保、园林等事业单位,可专业不对口,连报名资格都没有。”毕业一年内,小李都在“啃老”,前段时间,他终于考上了老家一所职业学校,成了一名生物老师。
对市场、国情缺乏了解,师资跟不上
扬州大学体育学院教授潘绍伟介绍,在我国,最初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是天津体育学院,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高校扩招风潮的来临,社会体育专业在全国各地院校遍地开花,“特别是有体育教育专业的高校,基本都开了社会体育专业。但说实话当时社会的需求还没那么大,专业定位又一直有问题,所以就业一直不太好。”潘绍伟说,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的人才基本定位于为大量的健身机构,例如健身会所提供经营、管理方面的指导,但大多数学校的社会体育专业依附在体育教育专业的基础上,后者主要定位于培养体育老师,所以高校在师资储备上不足,体育系缺乏从事策划、经营、营销经验的老师;而在课程设置上,区分度不明显。
他认为,社会体育专业就业难,存在“适销不对路”的困扰。“当时开设这个专业的时候曾算过一笔账,现在的四星级宾馆都应该有体育中心,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如果江苏有500家四星级以上的宾馆,按照每家每年进一个人的标准,每年就有500人的需求量,但后来发现,国民的健身、运动休闲习惯跟国外不同,对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不大。”
另外,在体育局、大型国企等单位,虽说有社会体育人才的需求,但受制于体制,是否专业对口并不重要,例如前者有很多人是运动员出身,虽然他们没有大众体育管理经验。而在国企,管文体的人都集中在工会等部门,这些人大多是退居二线的干部或者“关系户”,因为不直接产生效益,引进专业人才的意愿也不强烈。
而健身会所就业门槛低,有时对专业性要求并不高,高中生能完成的工作,企业主就不愿意支付更高的工资招聘大学生。
绿牌专业走俏似乎都是相似的,而红牌专业各有各的不幸。南京邮电大学人文社科学院副院长晏凤鸣说,中国目前很多社会问题都需要社工,例如养老、留守儿童、流浪儿童、特殊儿童、女性就业歧视,他们可以通过某种渠道向社会呼吁,也可以做团体活动,让大家相互帮助,还可以为个体做专业咨询。但又很难描述到底有哪类机构可以接纳这些毕业生。“目前国内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倒是可以消化一些,但它们往往待遇低,对学生缺乏吸引力。”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