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在研究所内部“清除藩篱”、“打破围墙”,联合起来干大事的改革思路,和当前中科院针对研究所层面的分类改革十分相像。
比如,在目前已经公布的创新研究院名单中,中科院决定以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载人航天工程和探月工程等重大国家任务为依托,由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应用中心、国家天文台三个单位联合,启动组建空间科学创新研究院。未来,这些单位将联合在一起,高举空间科学大旗。
不过,院所分类改革并非一蹴而就。白春礼深知这个道理,在该院内部2014年夏季党组扩大会议精神传达会上,他说,研究所分类改革不搞一刀切,不刮一阵风。方向和思路想清楚了的,要创造条件先行启动;暂时还没想清楚的,要积极研究、适时推动;目前没有积极性的,也不强求推进,不搞“拉郎配”。
以空间科学创新研究院为例,该院联合单位之一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主任吴季告诉记者,目前,他们采取的方法是各自保持着独立法人的身份,但三方努力搭建一个跨所交流的平台,建立每月院务会制度。在会上,他们将就具体题目进行讨论和规划。他说,这是第一步,今后还将探索更为深层次的问题,比如是否采取独立法人模式等。
当然,在研究所分类改革的过程中,科研评价、资源配置也会随之调整。以创新研究院和卓越创新中心为例,前者以满足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重大需求为主要价值导向,实行政产学研共同参与的理事会治理结构,以国家任务和市场为主配置资源,以应用部门和市场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后者则以学术水平为主要价值导向,实行行政系统与学术委员会相结合的治理结构,以择优稳定支持为主配置资源,以国际同行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
董晓东被分到创新研究院,这意味着,今后,他将获得更多的稳定经费资助。他告诉记者,很早以前,他就有一个想法,就全球变暖问题做一个微波遥感卫星。但这个大题目需要太多人,即便是他实验室副主任的身份也难以召集那么多人来。现在,他打算着手做这个题目了。
“率先行动”计划公布至今,过去了近一个月,这场波及100多个研究院所、近6万名科研人员的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还在继续发酵。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