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对外公布。很快,这一方案被不少业内人士称作全面深化改革以来科技领域最大胆的“改革纲领”,而中科院也被看作打响科技体制改革头炮的“率先者”。
尽管不是全国宏观层面上的科技变革,也不是针对科研人员自身薪酬福利的微观调整,但这一中观层面上的改革仍引起媒体和科技界自身的高度关注。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触动了制约科技体制改革的根子。
用白春礼的话说,当前,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宏观层面的顶层设计正在积极推进,微观层面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和科技评估等改革也在不断深入,但在中观层面上,科研院所体制机制和科研活动的组织管理方式,总体上仍然沿袭着长期以来的固有模式,成为影响和制约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根本因素。
从“率先计划”的内容来看,其改革以推进研究所分类为突破口,“整合机构,瘦身健体”,力求在2020年前,将按照创新研究院、卓越创新中心、大科学研究中心、特色研究所4种类型,推进分类改革;到2030年,形成相对成熟定型、动态调整优化的中国特色现代科研院所治理体系。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它决定着中科院内部100多个研究所能否清除各种有形无形的栅栏,打破各种院内院外的围墙,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
中科院一位院领导曾在公开场合这么形容当前研究院所之间的“藩篱”和“围墙”:争取科研项目时,科研院所及其科研人员之间“同舟共济”;而等到项目申请下来,轮到分科研经费了,便开始“同床异梦”;待到做出成果,将要报奖之时,又变得“同室操戈”。
究其原因,当前以资源、项目为导向的科技资源分配体制难辞其咎。中科院一家研究所的所长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课题负责人往往只对“经费”以及给“经费”的资助方负责,而对于所里和院里,他们则不需要“报告课题项目的进程以及经费的使用情况”。其结果是,一旦院所遇到某个大的国家任务和项目时,就很难组织人来承担。这些课题负责人也因此被戏称为“独立的小法人”或是“个体户联合体”。
后来,这位所长想了一个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