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之爱,从古至今被视为世间最无瑕醇厚的情感。古人笔下的归人,面对守望多日、嘘寒问暖的母亲, 一路的艰难坎坷抛之脑后,不能长久尽孝的内疚袭上心头,只得“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时代的演进、观念的变迁,不会倾覆源自人类本能的质朴情感。然而,生活节奏的加快与多元文化的熏陶,使得在传统家庭中起维系作用的“忠义”、“孝悌”观念一定程度上被解构。母子两代人之间的鸿沟与对撞,更多暴露在人们视野之下。
母亲节前夕,一组“最伤妈妈的 8句话”在网络上广为传播:“说了你也不懂,别问了”、“有事吗,没事?我挂电话了”、“说多少次不要你做,做又做不好”、“我吃什么我知道,别给我夹”、“叫你别收拾我房间,东西都找不到”、“好了好了,我知道了,真啰嗦”、“你那一套早过时了”、“我有分寸,别说了,烦不烦”,这8句话刻画了很大一部分人在面对母亲时的真实态度。网友们感叹“中枪”之余,也纷纷陷入深思:为什么这些“伤人语”成了我们和妈妈对话时的“口头禅”?
是什么让我们总是伤害最亲的人?
回忆起7年前与母亲的那次大吵,24岁的熊伟仍后悔不已。“那时候还在上高中,学习成绩很不好,和母亲常有摩擦”,他苦笑道。当被妈妈又一次数落“不努力”时,熊伟顶撞说,“学习好有什么用,没学历混得好的一大把”。“我妈当时哭得稀里哗啦”,熊伟自责地说,“现在想想那会儿自己真不是东西。”
年少冲动下的失语如同利刃一般,在亲情的纽带上刻下深深伤疤。而现实重压下的焦虑疲惫,亦会让人蒙蔽心目,从而对来自至亲的情感诉求报以沉默。
年过三十的王云长期与母亲分隔两地,平时聊天的机会不多。她告诉记者,当妈妈向自己倾诉、想要寻求支持时,自己不但没能成为她的臂膀,反而以满不在乎态度敷衍了事。王云坦言,那时候工作忙压力大,老家的事情无暇顾及,自然也不能体察到母亲的心情。尽管事后也会道歉,但每每想起,心中总有遗憾。
为什么人们总是伤害最亲的人?有分析指出,面对亲人,人们卸下了“面具”,展现出了自己相对“丑陋”的一面,同时也失去了自控的意愿。另外,人们总是期待亲人对自己有着额外的包容,却对亲人有着额外的期待。这些,都是可能造成裂痕的“导火索”。
然而,对于很多母亲而言,那些让儿女念念不忘、耿耿于怀的事情,早已成为过眼烟云。当被问及曾经那些与孩子发生的摩擦,她们大多表示“这事情早就忘记了”、“真的没什么”,朴素的话语背后,包含着每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无限宽容。
女孩小薇直言,平时应当多给妈妈一些关心,特别是只身在外的游子,更要多和妈妈通话,让她感觉到自己一直在惦念。即使偶有摩擦,也要主动和她说话,毕竟“妈妈不会记仇的”。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