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才是决定大学高度的关键。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拥有精神高地和文化底蕴的大学,才能成为“世界一流”
“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引起了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的热议。一句“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办学思路,更是引起不少人的共鸣。
成为“世界一流”,是许多大学的共同梦想。但纵观全球,能担得起“世界一流”的那些名校,谁是别人的翻版?谁又靠“第二个某某”来享誉?北大、清华能否成为世上“第一个”,成为与哈佛、牛津齐名甚至更有名的“这一个”,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对中国高校办学思路与价值取向提出了更高要求。
什么样的大学才当得起“世界一流”?不同的人、不同的学校有着各自的答案,但清华老校长梅贻琦先生的一句名言被一致认同——“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流大学光有过硬的硬件还不够,还得有优秀的人才、深厚的文化、高尚的品质。“软实力”才是决定大学高度的关键。
然而,这样的道理,不少人尤其是一些大学管理者并未真正理解,反而抱着“大楼逻辑”一路狂奔、陷入歧途。君不见,一些地方的大学城动辄圈地成千上万亩,外观豪华的教学楼和实验楼拔地而起,一些高校盘子不厌其大、人数不怕其多,患上了“巨人症”。凡此种种“土豪”式做法,说明在一些人看来,“世界一流”不过是钱多、地广、楼高、派头足。这不仅有违世界上先进的办学治学经验,更与教育规律背道而驰。
中国的教育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5亿人口3亿多文盲的教育弱国,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30%、规模世界第一的教育大国,更多平民子弟得圆大学梦,更多高校与祖国同行、以科教济世,其中的快速发展与巨大成就,绝对不宜以“外国月亮才圆”的心态一味妄自菲薄。当下,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一个发展关键节点上,大学怎么办?路怎么走?决定了学子们的未来,也决定了国家的未来。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