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说:“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北大所见证的荣光,教育所担当的重任,青年所肩负的使命,注定了中国高校绝不可能成为“第二个哈佛”,甚至如学者所言,若成“哈佛第二”还可能是种危险。“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就是一种既着眼国情又面向未来的态度。为中国的改革发展孕育人才队伍,为民族复兴的梦想提供向上力量,大学无疑被寄予了厚望。
大学要有大师,先得有人立志做学问成为大师。想起晚年追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先生的人生选择。如果早年不曾冲破重重阻力回国,世界科学界或会多一个著名物理学家乃至华裔诺奖得主;回国的选择,让他数十年间过着简朴低调的生活,却将祖国的航天国防事业一举前推了至少20年。孰重孰轻,今天的许多知识分子、名校毕业生,一样会面临这样的选择。而大学,正是让青年“一开始就要扣好”人生扣子的关键之地。
上海交大校长张杰前些天与学生交流时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我们的大学最缺的是自己的文化。而文化的涵养,远不如硬件建设一般可以拿来、速成,甚至也容不得一点急功近利。缺少精神高地和文化底蕴的大学,即便硬件再强,也会失魂落魄;不能扎根大地、与祖国同行的大学,即便肥壮高大,也难成“一流”。习近平总书记提醒广大青年学子,选择人生道路之初就要懂得“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要在所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当不少名校竞相做出“世界一流”的冲刺宣誓时,何尝不需要想想,大学的“历史”该怎么去创造?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