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欧洲
然而,马尔克斯的小说之路也不那么顺利。由于兄弟姐妹越来越多(父母前后生了十一个孩子),家里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差,父亲指望他将来能够出人头地,进入“上流社会”。遵从父命,他无奈地进了法学院,他上的那所大学是培养大律师的摇篮。而他一心想当作家,根本不喜欢法律专业,于是逃学和旷课成了家常便饭,后来干脆中途辍学了,一度以当中学代课老师、当记者谋生。为此,父母郑重地劝告他,母亲去学校找他交涉,他也不回头,不惜与父亲闹翻,背上“不孝”的名声。经历了1948年的“波哥大事件”,他完全相信了从小把他带大的外公的说法:“搞政治的,没一个好东西”。他彻底看破了政治后,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文学。
受卡夫卡、海明威、福克纳等人现代文学的影响,马尔克斯开始模仿这些大师写小说。花了几年时间,他总算完成了第一部小说集,没想到却被出版社退稿了,甚至当时的名家在退稿信中劝他放弃写小说。受到如此沉重的打击,青年马尔克斯心灰意冷从此,他沉默了,长达十年。这部小说在出版界流浪了五年,也受尽了奚落。直到1955年,他病急乱投医,将书稿交给一个陌生的出版商。后来呢,书倒是出版了,出版商却蒸发了,他不仅没有拿到任何稿酬,还倒贴了全部的出版费用。
这一年,在报社工作的马尔克斯,由于写了一篇揭露现实的报告文学《一个遇难者的故事》,而得罪了军事当局,于是流亡到欧洲。他在巴黎也很落魄,长期拖欠房租,像一个流浪的乞丐。后来运气好转,他又当上了记者,小说创作也有了长进。尽管写出了一些好小说,也得到圈内人的赞赏,但仍然没有出版商看得上。
1961年,没有混出名堂的马尔克斯投奔墨西哥,在朋友帮助下,从事编剧工作,一连写了四五年的剧本,还是没有一部成功的。尽管他自己喜欢电影,但他只能算是个蹩脚的编剧而已。让他多少有点欣慰的是,1962年出版了第二部小说集。促使他重新萌发创作小说激情的机缘,是由于他的一个朋友在一次凶杀案中成为被害者。不过,这部小说的出版暂时并未给他的处境带来根本性的改变。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