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能人才占比仅一成,制造业大国如何突围?
顾明远等专家指出,消除职业教育偏见不只是教育问题,更是市场和经济问题。唯有围绕市场需求和经济现实配套措施,职业教育改革才会取得预期中的效果。
34岁的山东人李强研究生毕业后先后换过教师、文案等工作,最近他做出一个“惊人”决定,去技校学电焊。“以前以为职业技术就是雕虫小技,现在方知没技术根本没有立足之地!”
我国GDP总量已是全球第二,被称为“制造业大国”,然而与此不匹配的是,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人社部统计显示,中国2.25亿第二产业就业人员中,技能劳动者总量仅为1.19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约3117万人,严重缺乏,仅制造业高级技工缺口就达400余万人。
“从‘神十上天’‘蛟龙下海’可以看到,中国顶尖技能人才的‘作品’能够与世界强国媲美,但手表、汽车、机床等量产的产品在质量上却不能相提并论。”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说,“这不得不说是个遗憾!”
“必须提高一线技术人才的收入水平。”顾明远认为,收入直接决定劳动者的尊严和地位。不能让我国一线技术工人工资长期偏低。有专家认为,可以借鉴广州等地的户籍积分制度,把技能、发明专利、工作年限等纳入技能人才的薪酬制度,用工单位不能随意压价。
“在以制造业闻名的德国,中学毕业后三成人选择上大学,超过58%的学生选择上职业或专科学校。”熊丙奇说,在新一轮全球技术浪潮中,唯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巩固技能型人才金字塔,才能在制造业转型中成功突围。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