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股上市公司版图中,有一个版块格外引人关注,即全国各大高校控制的上市公司,俗称“高校系”板块。
1993年复旦大学旗下的复旦复华(600624)上市后,国内高校掀起校办产业上市浪潮。一度是“象牙塔”和“学术净土”的大学校园,开始资本潮涌。尤其在上世纪90年代,校办产业蜂拥上市,曾给当时的资本市场注入极大想象空间。20年间,各高校控制的A股上市公司,前后多达42家。
但顶着高校、高科技光环的这些企业,虽然独具产学研优势,却大多经营不善,丑闻频出。在经历一系列股权变更和重组后,许多上市公司逐渐退出高校序列。
据时代周报最新统计,截至目前,实际控制人为高校的A股上市公司共有25家,总市值1878亿元(截至3月18日收盘),涉及国内13所顶级高校,其中清华大学控制6家,北京大学控制4家,占据半壁江山。
校企上市潮
1993年1月,复旦复华(原名复华实业)在上交所上市,拉开了高校校办企业上市的序幕。同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下属的新南洋(原名南洋实业,后一度更名交大南洋,因上海交大前身为南洋公学,故名)上市。
1994年3月,同济大学下属的同济科技上市。自此,高校系上市公司的前三甲,悉数被位于上海的大学拿下,而这显然同复旦、同济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同处一城有关。
1996年5月,哈尔滨工业大学下属的工大高新上市,成为北方第一家上市校企。此后,哈工大还一度是宁波上市公司工大首创(前身为宁波中百、首创科技)的实际控制人。
当年6月,东北大学下属的东软集团(600718,原名东大阿派,后一度更名东软股份)上市。东软集团位于东北大学所在地辽宁沈阳,目前市值高达 179亿元。东软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刘积仁,是东北大学的博士毕业生,系国内第一个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于1991年创建东软。目前,刘积仁兼任东北大学副校长,是高校上市公司中为数不多的校企兼职高管。
东软集团上市次月,由北大、清华、复旦、上交大等36所全国著名高等院校共同发起创立的中国高科在上交所上市。中国高科成立于1992年6月,系为响应国家 “发展高校科技产业,积极参加浦东开发”的号召而成立。2011年,经过多年的暗渡陈仓,北大方正集团成为中国高科第一大股东。
1997年,清华大学旗下的同方股份上市;两年后,紫光股份上市……随着清华、北大两大顶级高校的发力,北京后来居上,成为控制高校上市公司最多的城市。目前,清华、北大合计控股10家上市公司,成为国内高校在资本市场无可争议的领头羊。
1999年6月,浙江大学旗下的众合机电(原名浙大海纳)上市,成为第一家在深交所上市的校企。2001年6月,浙大网新借壳同在杭州的天然科技上市,将浙大系上市公司锁定为两家。
2000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下属的华工科技上市,成为中西部地区第一家高校上市公司。2011年1月,华中科大下属的华中数控(300161)上市,成为校企创业板第一股。仅仅三个月后,该校下属的天喻信息又在创业板上市。华中科大自此成为继清华、北大后,国内上市公司最多的高校。不过,华中系两家创业板公司上市不到一年,就宣告业绩大变脸,净利润双双下滑近五成,一度被媒体广泛质疑。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