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上“重理轻文”事实上“重文轻理”
从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毕业的小袁告诉记者,在就业竞争中文科生往往处于弱势。“理科生凭技术吃饭,学好了专业不愁找不到工作,我们就不一样了,文科专业有很多互通的地方,没有特别明显的专业界限,在和非对口专业的毕业生竞争一个岗位的时候,往往优势不大。”小袁坦言,应聘碰壁的时候,他总会有“文科无用”的想法,“大学4年学到的东西真的不算多,我会的东西,理科生也许会;但理科生会的东西,我却一窍不通。”
虽然就业上“重理轻文”,但事实上高考选科却连年呈现“重文轻理”的局面。文理科的差异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尤为明显,文史类专业的选择面则相对较窄,可选择的专业也比理工类少很多。在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专业大类共有70多个,而根据2013年上海招生专业目录书,文科可填报的只有哲学类、法学类、马克思主义理论类、社会学类、政治学类、教育学类、中国语言文学类、外国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学类、历史学类、管理学、图书档案学等十多个类别。比起理科所能选择的专业类别,相差甚远。
不过,在“考进大学”这一现实目标前,很多考生和家长改变了观点。“虽然文科出路不好,但是我还是建议孩子选读文科,理由很简单,毕竟文科学起来相对容易。能不能考进好专业是其次,起码先要考进大学吧。”家长洪女士一语道破了矛盾背后的原因,她的女儿在2013年高考中顺利考上了大学。对很多家长和高考考生来说,“进大学”是比“选专业”更加现实的目标,因为进不了大学的门槛,任何关于文理科就业好坏的争论都是无意义的。
记者发现,高中阶段“被文科”的考生不在少数,甚至教师也会劝说理科成绩不理想的考生改选文科。此外,每年到分文理科班的时候,教师都会动员一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学艺术,因为艺考专业对成绩要求更低。在“进大学校门至上”的价值观面前,学校、家长和考生均会选择对自己最为有利的升学通道。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