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成果处置审批变备案
无形资产入股不用再等数年
“高校可以自主处置无形资产对外投资了?终于等到这一天了。”看到眼前的文件,北京印刷学院校长助理周忠深舒一口气。让他如此宽慰的是两行字——“赋予高校自主处置权,高校可自主对科技成果的转让、对外投资进行审批”,“高校可自主对科技成果的合作实施、实施许可等进行审批”。有了它们,学校对以后产业化项目再也不用纠结了。
一项科研技术成果,要想从高校实验室走进市场,难免经历产品化和企业化运营这一关。同时,科研项目拥有的知识产权要想与企业资金进行匹配、入股企业,需要对知识产权进行无形资产评估,并通过各级政府部门批准学校无形资产对外投资的申请,才能转化成“真金白银”,由科研带头人参与企业运营。两年前,北京印刷学院的高阻隔、抗迁移绿色包装薄膜产业化和钠微米尺度导电油墨产业化两个项目的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开始进行申请。近两年的时间过去,跑遍了一个个审批部门,手续依旧没有通过,项目带头人的一颗心不得不时刻悬在半空中。
“无论是哪个政府部门,大家都知道科研成果无形资产投资企业是件好事,但谁也不敢不走完各种流程就先签字放行,因为在全国没有这样的先例。”周忠说。
高校科研人员用知识产权入股企业,有这么难吗?原来,一直以来,根据财政部和北京市相继出台的国有资产管理相关政策,事业单位科技成果的处置、对外投资等事项应按照国有资产管理政策,需要严格履行审批手续,未经批准不得自行处置。由于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审批流程,每个部门审批流程、要求、速度又不统一,一项科技成果处置的审批权拖个一年半载不是新鲜事。
相比其他国有资产,这样的审批流程对于科研成果来说,着实不太合适。“技术可不等人,等到猴年马月审批通过了,谁知道市场空白是不是已经被其他人占领了呢?”一位科研项目的带头人无奈地说。
“京校十条”的“开展高校科技成果处置权管理改革”这条政策,提出“建立符合科技成果转化规律的市场定价机制,试行科技成果公开交易备案管理制度”,打破了现行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政策的困局。“公开交易”、“自主审批”成为关键词,提出可以用交易备案制代替原有的审批。这样一来,审批工作流程和时间大大缩短,有效保障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提高企业合作转化科技成果的信心和效率。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自于互联网,其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请与站长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核实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