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根本解决这一问题,只有打破集中录取制度,实行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这就是建立学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制,一名学生可以申请若干所大学,可同时获得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再做选择。实行这样的自主招生,只需改变目前高考的功能即可,全国重点大学可在高考之后,自主提出申请的高考成绩要求,达到成绩要求的同学可自主提出申请,大学根据学生的高考成绩、中学学业成绩、中学综合表现和大学面试考察自主录取,如此一来,高考就打破户籍限制,任何地方的学生都可自主报名参加,以高考成绩自主申请,同时大学获得充分的招生自主权,学生也拥有选择权。
有意思的是,就是几所新举办的高校,想在自主办学方面有所突破,也无疾而终。比如,南方科技大学,这所大学因提出“自主招生、自授学位“、“去官化、去行政化的改革理念,广受社会关注,可在第一年尝试实行全员自主招生后,2012年,获得招生证的南科大的招生,却纳入提前批招生,虽然学校还宣称进行自主招生,可这本质已不是自主招生,而是按计划集中录取。同样的学校,还有新成立的上海纽约大学,作为又一所被寄予厚望的中外合作大学,上海纽约大学的招生也被纳入提前批,这预示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促动将很有限。――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来说,改革的目标,必须建立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机制。
由于没有在自主招生改革方面有实质突破,其他所有高考改革,包括科目改革、平行志愿录取改革,都没有多大实质价值,比如,江苏的三位一体改革,浙江的分层改革(高职招生考试科目和本科不同),高考录取还是要结合志愿、按分数从高低录取,没有摆脱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而已经在26个省市实行的平行志愿改革,虽然降低了学生填报志愿的焦虑和风险,但却更强调分数在录取中的作用――其投档录取规则是“分数优先、遵循志愿”。
在高考作为基础教育指挥棒的地位没有得到改变的情况下,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减负改革,也就变为了听上去很美的口号。各地的课程改革,轰轰烈烈,针对减负的措施,出了一轮一轮,但遗憾的是,“重拳”都打到棉花胎上,都没有起到减负的实际效果。在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中,我国教育出现令人难以理解的荒谬景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高考录取率达到近80%,但家长、学生的焦虑却越来越沉重。另外,虽然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把均衡作为地方政府发展义务教育的首要职责,可是,受应试教育升学教育模式影响,地方政府并不愿意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义务教育阶段还是有重点校、示范校,一校之内还是把学生分为差生、优生,地方政府所做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改革,诸如优质高中名额分配,组建义务教育名校集团等,都没有触及现有的择校利益链,于是择校热在过去10年高烧不断。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