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和体教分离巨网不破,减项、降分难除病灶——
体育高考加分雾霾为何难散尽
近日,包括北京大学等各大有资格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高校,纷纷发布了2014年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简章,新一轮体育特长生进入高校的竞争即将开始。但就在本月中旬,四川大学校长谢和平在第11届全国博士生学术年会作报告时透露,2012年四川大学拟录取的几名高水平运动员被发现其一级运动员证书作假,取消其录取资格。
在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时,难免有人愿意铤而走险,但由于各高校把关日益严格,且“高水平运动员”需要为各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服务,因此“投机取巧”的成功率并不高。但对于仅把体育特长当作加分筹码、鲜有专业竞技任务的另一群“体育特长生”而言,“体育尖子生”的头衔既成为他们在高考中“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优势,又成为让他们近年来被“造假”、“替考”等丑闻缠身的名号。
2010年11月,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协等5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调整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和进一步加强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对体育特长生高考加分项目进行了调整:能加分的体育特长生加分项目最多只有10项,由8个全国统一规定认定项目和两个各省(区、市)自选项目组成。而调整政策“从2011年秋季进入高中阶段一年级的学生开始适用”,即即将开始高考报名的2014年高中应届毕业生。
体教分离和应试教育成乱象根源
“很多学生锻炼的出发点并非提高身体素质或培养体育兴趣,而是看哪些项目最容易加分。”这样的现状让黄友文感到无奈,他向记者表示,体育加分的初衷是为一些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提供升学通道,增加人才评定的多样性,“这个初衷是好的”。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监管力度不足和社会对高考的功利性加重,使得体育加分被“钻了空子”。所以,就政府部门而言,采用减项、降分的方法去把“漏洞”最小化,有利于减少造假等争议性事件,让体育加分回到初衷。“需要进一步引导社会尤其是家长去除功利思想,从孩子的兴趣和健康去考虑,而不是以加分项为导向,去选择体育项目。”
但在毛振明看来,只要高考还是应试教育,去功利化就很难实现,“只要涉及高考加分,任何项目都可能成为乱象重灾区,因为对学生来说,5分之差可能就是二本和一本的差距,更可能是将来保送读研、出国留学、找个好工作的差距。”他表示,正是应试教育的现状让很多家长选择投机取巧,“虽然也有家长会选择让孩子诚实地面对人生,不屑用这些手段去竞争,但不是所有人都能有这种觉悟。”
有专家表示,体育加分之乱是“退而求其次”的结果。由于门槛较高、艺考火热,很多学生不指望通过艺术特长加分,“真有特长的都去走艺考这条路了”,而专业体育的路却难走得多,“既要从小练起,退役又没有保障,加上加分的门槛不高”,所以体育就成了加分乱象频发的重灾区。
“很多比赛都是为了让学生加分而办的,组织规范的问题太多了。”毛振明认为赛事组织缺乏品牌意识是症结。而这正是体教分离的结果,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比赛为了吸引学生参加,发放证书不太规矩”,体育部门组织比赛时的漏洞往往成教育部门审核工作中难补的窟窿。
事实上,体育加分正是致力体教结合的产物,据记者了解,早期体育高考加分与体育部门对运动员升学的需求有关,逐步才衍生出引导学生培养体育兴趣、提高学生体质等意义,现在的体育加分还承担了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的责任。“一边是对加分的争议,一边是对学生体质的诟病。”此前的教育部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主管部门也有“难念的经”,“家长对高考都虎视眈眈,如果不在高考加分中对体育有所强调,那影响的不只是高校的体育人才储备,恐怕从小学开始就更没人锻炼了。”
现实总让体育和教育难以靠近,该工作人员透露,其实早在加分定项时,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曾有过分歧,体育总局认为项目越多越好,有利于冷僻项目的基础推广。但面对审查的困难和社会对加分公平的“苛求”,教育部则主张加分项尽可能缩减,“这8个项目是双方经过长期协商的结果。”但即便如此,体教之间仍有“难题”没有解开,就是对于决定学生能否加分的“国内、国际重大赛事”中“重大赛事”的判断,“仍无明确标准”。记者 梁璇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