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北京市教委公布了高考改革方案,到2016年,北京高考英语分数将降低50分,并调整给语文和文理综,方案提出,高考语文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查,而近期全国多个地方也表示要削减高考英语分值。“广博的国学文化必将是高考分值流向的最大可能”,“十一五”和“十二五”教育部规划国学教育专项研究课题组执行主任张健23日对记者说。
课题实验已进入第五年
事实上,自北京高考改革方案公布后,多地教育主管部门开始考虑如何快速引入传统文化教育教学资源。
张健告诉记者,目前全国很多地区编写的“国学教材”或“儒学读本”,大多数只注重“读经”而忽略了艺术熏陶和文化传承,而优秀传统文化至少应包括国学经典、传统艺术和民俗文化三部分。
据介绍,目前国内只有人教版一套教材是以此作为理论基础编辑的,并且经过了8年课题研究,百余位专家参与,最后确定的必修内容包括:《弟子规》、《三字经》、《千字文》、《声律启蒙》、《论语》、《孟子》、《大学中庸》、《道德经》、《孙子兵法》、《中国古典诗词欣赏》、《古文观止》,共17本标准教材。另外,课文中配备各类中国传统艺术、民俗文化和汉字流变等选修内容。
据悉,该套教材已经在北京通州区、北京大兴区、江西上饶县、青海湟中县、河北滦县、山东桓台县等16个地区开展实验,目前该课题实验已进入第五年,距离6年课题实验循环只差一年了。
不可盲目强加给学生
张健表示,由于传统文化理论研究的缺失造成了地区专业教学资源的匮乏,各地区若没有统一的学科教育思想、专业教材以及教学评价,随着高考指向的调整,恐怕会乱象丛生。
他表示:“各地区若把传统文化纳入高考视野,必须要考虑到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漫长而细致的文化积累过程,应像北京一样先解决教材进入中小学课堂的关键问题,不可盲目把大量新教学内容强加给学生。”
张健谈到,本来课题研究方向是在中小学阶段建立“中国式人格教育”课程体系,通过优秀传统文化,让孩子们有“良好的行为规范、深邃的哲学思想、质朴的道德操守和高雅的审美情趣”,课题组所做的只是进行课题实验并提供基础教材,没有想过传统文化能作为高考内容的选项。张健感慨地说:“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推行者,我们不得不感慨8年传统文化进课堂的艰苦努力,远远不及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之大!”
原标题:高考分值或流向国学文化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