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
小李说,征文展现自家的贫困他还是觉得不好意思,我们了解到“助学、筑梦,造人”主题征文活动已经在全国高校中开展了几届,评选出的优秀文章都要公开,很多征文中都不把作者对自家困境的细节展示。吴主任进一步解释说,该校的助学金评选征文只是辅助条件,他们还是有程序的。
吴主任:
要根据贫困生的档案里面,表现出来他的这个情况,要评定学生是否是真的贫困,评定了之后根据他的家庭情况来进行档次的划分的。
解说:
这位学院负责人还透露了一个信息,助学金的评选竞争还是比较激烈的,国家规定的名额是20%,而他们学院有1500人,现在接到的助学金申请书就有700、800份,占到了一半。按照通知明天是交征文的最后期限,截至今天下午,他们已经收到了100多份征文。
董倩:
同学们的疑问是非常合理的,为什么我申请一个助学金还要写篇征文?为什么要设置这么一个全体?尽管两个学校都在纷纷的作出解释,比如前一个学校说了,我这个讲演是一个内部情况的说明,那么第二个学校也说,我这个征文并不是强制性的,但是坦率的说,两个学校这样的一种方式都是让助学金从一种叫做单纯的基本权利,变成了一个揭伤疤的竞争,也许有人会说,并不是所有的贫困的学生都认为这种方式不好,也许有的学生认为这样一种方式就是来激励自己面对困难的一种选择,那我们也看到了这样的一种观点,是在中国青年报,它在2006年时候的一篇文章就有这样的一种描述。你看演讲前一夜,许多贫困生辗转难眠。一位贫困生说,想到父母为供我读书放下尊严,到处借钱的凄凉,我这点面子算什么。第二天演讲完以后,他们中的一些人说感觉轻松多了。其中一位还说,我现在是大学生了,心态应该成熟,应该坦然面对困难,并且自己去克服。那么主任、教授说,当他们走上讲台,开口说话的时候,就是他们克服自卑,正视困难,迈出的第一步。尽管报道中在描述学生说,这是战争自己自卑的一种方式,但是这个槛还是要迈的,为什么非要迈这个槛呢?接下来我们来连线一下一位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员的副院长熊丙奇,熊院长您曾经做过关于贫困大学生的这种调研,您感觉来自贫寒家庭的这些大学生,到了学校之后,愿意被贴上贫困生这样的一种标签吗?
21世纪教育研究员副院长熊丙奇:
应该这样讲,虽然不是说所有的学生都反对这种贴标签的做法,但是研究发现,还是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是反对这种做法的,而且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这个贫困家庭的学生,他的内向、自卑、还有比较敏感的情况是更加严重一些,因此我们帮困的时候不是帮困部分的学生,而是要注意所有的贫困学生。如果我们帮困的过程中伤害到了贫困学生,然后导致他有严重的心理问题,他没有迈过这个槛,反而出现了更严重问题的话,那实际上就把一个有爱心的行为变成是适得其反了,本身来讲这个贫困确实是一个学生的隐私,那如果说我们把它揭开了,这也是造成了学生的尊严的伤害。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