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高考 > 高考资讯 >

新闻1+1:贫穷不是罪过 高校“伤人”助学金(10)

2013-10-18 10:23 来源:【郑州教育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电话采访

  华东师范大学受助学生:

  刚开始没看后面那些名字的时候,还以为是诈骗短信,后来看到勤助那些就感觉很惊讶,后来通过邮箱回复他们,后来就通知我去拿钱。

  解说:

  通过一套系统了解学生是否需要帮忙,所有数据、名单都不会对外公布,只用作勤工助学,而且反馈都是一对一,不会泄漏学生个人隐私,那些家庭贫困的学子应该欢迎这样静悄悄的帮助。

  王志:

  这个数据只有我们负责资助工作的个别老师,管理这个信息系统的老师,能够看到这个数据,其他的人是无法看到的。

  华东师范大学受助学生A:

  我跟我们班同学问的时候,他们说没收到,也不知道这个事情,其他学生啥都不知道,完全是老师在私底下跟我聊的,所以隐私方面也不担心。

  解说:

  对此不少人感叹,学校对于数据的挖掘应用,让冰冷的数据有了人性美,这是大数据时代的小感动。

  华东师范大学学生:

  挺人性化的,考虑挺周到的。

  华东师范大学学生A:

  确实是让学生感受到了温暖。

  解说:

  从被动评审到主动服务,一个困难生预警系统很好的保护了寒门学子的自尊心和隐私。据了解,目前华师大正在开发综合预警和学习预警系统,以更好的将数据用于人文关怀。

  董倩:

  好,我们继续联系熊丙奇院长,熊院长因为时间很短暂,还有一分钟左右,请您简短的告诉我们,您看完这个华东师大的例子以后,您觉得要是推广它的话,推广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在什么地方?

  熊丙奇:

  我觉得就是要铸造帮困的人文化,一定要在润物细无声中帮困,要从我们有形的帮困,变成无形的帮困,从公益的帮困变为有爱心的帮困。

  董倩:

  好,非常感谢熊院长,熊院长刚才说到了一句话,就是当提供帮助给这些贫困孩子的时候,要提供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帮助,这非常重要。因为对于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们,这些大学生来说,他们既不想去失去自己那颗敏感的自尊心,同时他们也真的是需要那几千块钱的助学的金额。那有没有一种可能性,我们的学校,我们的老师能够想出更聪明,更智慧的方式,去让他们两者都满足,让他们更有尊严的去接受帮助,而不见得非像我们今天节目中所展示的那样,一定要做出一个非此即彼的二选呢?好,这就是今天的节目。欢迎您的收看,再见。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