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高考 > 高考资讯 >

寒门学子清华谈 昔日的好学生“压力山大”(3)

2013-09-25 19:03 来源:【郑州教育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然而,过去的一年,他的校园生活既简单又辛苦。除了偶尔踢场球,他的其他课余时间都用来上自习,“补差距”。

  总结在清华的第一年,他觉得“比高三还要辛苦”。

  他用足球场上的释放来帮自己减压——与一帮不认识的人踢球,“出一身汗,回去冲个澡,感觉特别好”。

  大一上学期,杨弘毅加入了系里的足球队,但队里“很多学长踢得太好了”,他还一直没获得上场的机会。

  周末时,他偶尔会和原来的好哥们儿网上聊天。高中同学中,和他一样通过“专项计划”进入名校的有4个,“分别去了浙大、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和哈工大,学习这块儿,我也和他们交流过,都感觉压力很大、很吃力”。

  心里不好受时,杨弘毅找到心理老师求助,老师让他“换一种看待事物的方式,多想一想自己的优点”。

  杨弘毅对此更茫然,不知道自己有啥优点。

  与杨弘毅同专业的赵齐峰,也是通过“专项计划”进清华的,境况更不容乐观。他因为跟不上所在专业的学习进度,曾多次向招生办提出转系申请,但专项生招生计划规定,“专项生在校学习期间不转学,不转专业”。

  赵齐峰的同学透露,他在大一第一学期挂科两门的情况下,开始消极厌学,“每天读小说,写写诗,挺逃避现实的”。

  张辉的苦恼,则在于心事无人倾诉。张辉父母常年在外地打工,“一年到头,就过年时回家几天”。他高考时,父母也不在身边。现在每周一次的“亲情通话”,话题多围绕“身体上的嘱咐和关心”,往往说不到10分钟,电话就挂了,有心里话也没法说。

  据了解,上述问题在“专项计划”和“自强计划”进来的生源中有一定的普遍性。

广告咨询:QQ:72180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