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高考 > 高考资讯 >

那些年 我们的入学"神器" (图)(7)

2013-09-04 10:30 来源:【郑州教育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网帖】

  40年装备费用翻千倍

  “新学期在即,不少准大学生及家长们正紧锣密鼓地忙着给孩子筹备入学装备。那么,在过去的年代里,大学新生的行囊里的物品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近日,“@校园东莞”发布了一个标题为“不同时代大学生入学装备”的微博,该微博展示了从上世纪70年代高考恢复到现在近40年间,大学生开学装备的变迁,微博一经发布,引起了各个年代网友们的共鸣。

  根据该微博展示的装备,上世纪70年代的常规物品为雪花膏、被褥、塑料壳的暖壶、鸡蛋等,奢侈品则为手表。80年代常规物品为手表、钢笔,奢侈品为收音机、自行车。到了2013年,常规物品已经发展到了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奢侈品也与二十年前有很大差异,成了苹果三件套和单反相机。

  “家长们感慨,自己入学那会儿哪需要这么多东西,顿时‘恍然大悟’般惊讶于大学装备所折射出的时代变迁是如何巨大。”该微博称。记者发现,按微博上展示的常规物品,从上世纪70年代的雪花膏、塑料壳的暖壶到现在的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从价格上面来说已经翻了上千倍,有的甚至有好几千倍。尽管差别很大,但该微博称“70年代大学生虽然物质很匮乏,但幸福度很高”。

  【回忆】

  那些年,它们曾迈入我们的大学行囊……

  70年代:手表、相机是奢侈品

  2013年53岁的张先生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他记得,因为没有前人可供借鉴经验,所以当年去华中科技大学报到的时候带了两大箱生活必需品。大到被褥、枕头,小到锅碗瓢盆等。他回忆,物资紧张的年代家里人怕孩子在学校买不到东西,所以会把生活零碎一股脑给孩子带上。

  当时,同学中有一半是有手表的,“手表在当时是奢侈品,要七八十元,相当于普通工人两个月的工资。”不过,为了方便他上课和自习,第二年开学父亲还是给张先生买了块“上海”牌手表。

  张先生还记得班里有两个上海的同学各自带着一个“海鸥”牌相机,一众同学特别羡慕,“我之前还只是在照相馆看到过,没想到居然有同学会带到学校。作为那个时代的大学生,在生活上基本没什么要求,但是对知识如饥似渴,就着一杯水和一个馒头可以通宵在自习室里学习。”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