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有了统一住宿流行吃补品
“我们那时候,高考考上了,命运几乎就是从此改变了,在我们那个小县城更是如此。想要走到城市去,高考是一大机遇。”出生在永川区朱沱镇的曹照华先生是在1997年参加的高考,他回忆着当时的情形:“高考前,我们教室的小黑板上一直写着‘知识就是力量’的字样,大家也都坚信,高考成功了就意味着整个人生的改变。”
“当时是学校统一包车去考场,所有同学先到学校集合,因为学校担心考生自己搭车去考场会迟到,并且统一安排的住宿。”曹先生说,那时的高考还是在七月份,记得高考当天早上,妈妈给他煮了一碗面,里面加了两个荷包蛋,也不算什么丰盛的营养餐,但那时家里条件一般,加两个鸡蛋已经是父母为高考的加餐了。但是,班上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同学都备有太阳神补脑液之类的补品,那时候流行吃这些补品。在考场,一些原本就住在县城的考生家长会陪考,给孩子送水送饭。
一个月后,曹先生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家人都很高兴,当时家里出了个大学生还是件大喜事,不像现在这么普遍,孩子们几乎都会念大学。”但从1996年起,全国37所重点院校试行并轨制收费,意味着念大学要自己出钱读书了。“当时家里虽然高兴,但觉得学费还是有些压力的,有时可能还要找亲戚朋友借点钱。所以上了大学以后,我在课余时间会打一些零工,用现在大学生比较时髦的说法就是‘做兼职’,来帮父母减轻压力,解决一部分自己的生活费。”
“上世纪的90年代初,高考对人生前途的影响不小,所以,很多农村考生只要有一点点条件,都会拼尽全力去挤高考这道独木桥。”曹照华说,1995年到1998年间,考大学的难度没有降低,虽然没有开始大规模扩招,但那时的大学生似乎失去了一定的神圣光环,已经不像上世纪90年代初那么高不可攀。1999年对于许多考生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扩招、实行“3 X”的高考模式、考后填报志愿。该年,全国高校招生数在1998年208万人的基础上激增了22万人。回忆起当年的高考,高考对于自己命运的改变,曹依然很激动。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