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太关键了,改变了我们的命运”
讲述人:王玉兴(1995年考生)
王玉兴,中牟县人,河南大学播音主持专业毕业,曾就职三门峡电视台、人民网等新闻单位。
我高考是在1995年,恰逢高考开始实行“并轨”,所谓“并轨”,是指国高校实行探索的“学生上学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用、毕业生多数人自主择业”的机制。我赶上的,正好这个“需交学费,还不包分配”的节点,心里很不舒服,但还是非常珍惜这个跳出农门的机会。
为什么当时对高考心理有波动?那是因为,1983年后至1994年之前,国家实行的是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政策,只要考上大学,农村孩子就可以从“农村户口”变成“城市户口”,吃上“商品粮”,成为国家干部。因为十几年的定式思维,高考,被称作与“当兵”一样的“跳出农门”的方法,因为只有成为“大学生”,户口、粮票等问题才能得到解决,所以,尽管心里不舒服,但并没有降低我们必须奋斗高考的目标。
我成绩并不好,所在的应届毕业班有78个人,我名次就是二十多名。当时的情况是,每个学校考大学的主力军是“复读班”,很多高中生做好的都是“高四考大学”的准备,高三的应届毕业生很少能考上大学的,而复读班的成功率接近百分之五十。因为没有绝对的自信,我报考了当时比较冷门的“播音主持专业”,这后来成为我“高考改变命运”的一个重要原因。
经过两年的学习准备,我最后认识到,我怎么学文化课成绩也上不去了,但自己肯定不会永远在农村呆着。家里人明确告诉我,考不上学就回家务农。我用尽了自己所有的潜力,找到了我可以利用的极限信息,最终选择出了通过艺术类专业考试辅助高考改变命运的方法,并且有幸获得了成功。
后来我才知道,我的同学们能通过考大学改变命运的,小学有两三个、初中十几个、高中一半左右,如果不是那一年我足够努力且运气特别好,我估计不会有现在的命运。
那年的高考实行的还是“标准分”,我不知道“原始分”多少分,只是按照标准为“532分”有了一个在全省考生的名次,最终以全县艺术类第一名的成绩叩开了了河南大学的校门,开始了我的新一段人生。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每年3200元的学费换不来安置工作的好处,但毕业之后我还是很快和三家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最终到三门峡电视台工作了,而我的一些同学们,因为高考的分流,人生境遇相差了太多,“高考改变命运”的说法,我无法说我不感慨,它太重要了!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