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江苏省连云港市,在《西游记》文化发源地花果山西麓,有一所景色怡人的高校——淮海工学院。这所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应运而生、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迅速崛起的地方普通高校,如今正在续写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传奇。
作为国家教改项目“全面学分制改革”的试点单位,早在2008年,淮海工学院就在东港学院开始了学分制改革的尝试。校长晏维龙表示:“如果把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改革比作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我们愿意做高教改革的小岗村。”日前,记者走进淮海工学院采访该校的学分制改革情况。
专业怎么转——
充分尊重学生选择,同批次放开转,文理科打通转,四年可转三次
江苏2012年高考录取率已经高达84.7%,学生即便进不了一流大学,至少能读一个好专业。但由于父母之命、考分不高等原因,真正如愿以偿的学生并不太多。
来自赣榆县的学生李昕嵘就幸运很多。当年,他被淮海工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录取,本来不愿就读的他听说报到后还能重新注册专业,就带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到学校,并重新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专业,而且还被告知,自己在大二、大三还有两次转专业机会。
李昕嵘是幸运的,可该校商学院副院长宣昌勇却感到压力很大。他略带沮丧地告诉记者,2012级市场营销专业共录取40名新生,报到时一次性转走33个,剩下的7个新生一看,干脆来了一个集体“跳槽”,全都转了专业。
为什么要让学生自由选专业?晏维龙坦言,自己当年考大学,虽然很想学经济学,但志愿没填好,被调剂到铸造专业,不能退不能改,所以他深深理解学生。如果学生不能学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学习就很难有动力,在市场经济双向选择的今天,高校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专业选择自主权。为此,淮海工学院充分尊重学生的专业选择权,允许学生“同批次放开转,文理科打通转”,大学4年可转3次专业。
学生用脚投票,会不会出现大面积的“转专业潮”?记者从该校的跟踪数据了解到,情况与想象中的完全不同。以2011届毕业生为例,大一入学时953人,提出转专业的有269人,占28.2%;大二第一学期18人转专业,占1.9%;到大三最后一次换专业,只有1个学生。可见转专业现象在学生入学之初比较集中,以后随着学习的深入、老师的引导,学生也会趋于理性。
一旦有了专业选择权,学生的学习状态就与以前大不一样。海州(4)班学生姜峰告诉记者,自己上高中时就想学会计,后来因为考分不够只得上了物流管理专业,本以为自己要被动地学4年物流,但进校后他发现自己可以转专业,“我不再为逼自己学不感兴趣的专业而痛苦了,现在我每天都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学习,即使再累也感到快乐、充实”。
如果某些专业选的人一直比较少,出现所谓冷门专业,学校怎么办?该校副校长舒小平介绍,学校有相应的预案。一是调整专业设置,二是用减免学费或给予高额奖学金等办法留住或吸引学生。出于学科发展的需要,一些专业必须保留基本力量。例如该校的“水产养殖学”专业,虽然是国家级特色品牌专业,却由于一度被学生误解为“毕业出去养鱼养虾”而遭受冷遇。但为了服务江苏沿海开发,学校考虑还要认真办下去,真正让品牌专业热起来。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