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计划”,又称为“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之后第三个体现国家意志的战略性计划,4月11日正式公示。
“2011计划”
首批认定14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有6所高校入选
2012年度“2011协同创新中心”认定公示名单
什么是“2011计划”
“2011计划”,又称为“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985之后第三个体现国家意志的战略性计划。
该计划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通过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该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四年为一个周期。教育部、财政部每年组织一次申报认定,建设运行满四年后,将委托第三方评估。
“211工程”和“985工程”
“211工程”是我国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的建设工程。
“985工程”是我国政府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高等教育建设工程。名称源自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讲话。截至2011年末,985工程共有39所高校。
意义重大
首次打破211、985的身份门槛
“2011计划”首批认定的14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分别由14所高校牵头,其中9家牵头高校是985高校,2家是211高校,还有3家既不是211也不是985高校。“2011计划”首次打破了211、985的身份门槛。
在“2011计划”的首批入选名单里,区域发展类的4个协同创新中心,全部由地方高校牵头,其中3所高校既不是985也不是211。对他们来说,这样的机会比结果更让人兴奋。之前的211、985工程,确实让一批重点高校的实力突发猛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高等教育的等级分化。据统计,在我国2700多所高校中,仅985工程的前36名高校,就集中了教育系统近一半的科研经费、约60%的两院院士、60%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80%的长江学者。无论是经费投入还是社会认知度,都让一般高校越来越望尘莫及。在这次2011计划中,像南京工业大学这样的普通地方院校,也有了与重点大学平等竞争的机会。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