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教育部公布“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的首批入选名单,4大类共计14个高端研究领域将获得优先扶持。继“211工程”和“985工程”两项重点工程之后,这项旨在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的“2011计划”,成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第三个重大战略工程。
■计划宗旨
重点研究领域强强联手
据介绍,目前全国共计培育了167个协同创新中心,由高校牵头,联合了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等优势资源。167个申请经过三轮严格认定,最终只有14个中心成为“2011计划”首批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它们包含了科学前沿、文化传承、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4大类,研究内容涵盖了量子物理、化学化工、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型材料、纳米科技、现代农业以及司法文明、海洋权益等领域。这些研究方向体现了我国的重大需求,也是参与国际前沿竞争的需要。
和“211工程”、“985工程”不同,这次国家重点扶持的不再是某一所大学,而是一批跨界式的新型主体——协同创新中心。比如首批名单中名列首位的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物理所联合组建的,其中任何一家在国际量子研究领域都有顶尖实力,但按照“2011计划”的要求,不允许三家单打独斗,而是必须组团参赛,该中心集中了20名院士和数百名科技精英。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王延觉称,希望通过一个中心的建立,形成一个改革特区,推动高校运行机制的改革。
■认定评估
四年一评估取消终身制
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认定要求,首批名单打破地方高校很难申请国家重大项目的局限,在区域类别的4个协同创新中心里,牵头的河南农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苏州大学和南京工业大学均是地方高校,除了苏州大学是“211”高校,其他3所高校既非“211”和“985”,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名校。教育部在考察中发现,以上几所高校通过抓住协同创新的机遇,多年持续努力,在自己擅长领域做得有声有色。
和“211工程”、“985工程”相比,“2011计划”的一个重大改变是取消了终身制。王延觉介绍,对入选的协同创新中心,每4年是一个评估周期,将对其人才培养、资源整合、科技成果转化、对行业产业的支撑作用以及国际影响力进行综合评价。如果目标完成且国家有进一步的需求,才能进入下一个周期。这样做的目的是让“2011计划”能够长期保持竞争和创新活力。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