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历史主角,金融发挥的作用,远不止缔造辉煌帝国,或者摧毁末世暴政。中国几千年王朝更迭,权贵交替,兵戈马革,宫谋政变,处处闪动的,依旧是金融利刃的血光。
葬送西周的并不是"褒姒一笑",而是周王实力和权威的丧失。而卧薪尝胆的勾践能灭掉吴国,绝不是因为"三千越甲可吞吴",从金融的视角,我们看到的是"三千越钱可吞吴",真正灭掉吴国的,是越国铸造的"蚁鼻钱"。
金融的精神,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经完全打败了王德和其他种种,独领风骚。管仲改革,奠定齐桓公霸主之位。而商鞅改革和吕不韦施政,把秦国弄成了一个见不到货币的国家。秦国最后统一货币了吗?秦国为何会短命而亡?这一切,金融会给出自己的答案。
三国货币战争中,曹操放开民间私铸,结果"有了能养活人的粮食,有了再次兴盛的造船业,有了贯通关中平原的航道,货币也再次出现在这块土地上"。而神坛上的蜀汉官方铸造了"直百五铢"、"太平百钱","刘备入蜀四十年后,史籍这样描述蜀地:男子都被拉去打仗,女子都被拉去搞后勤运输,耕地荒芜殆尽;无论君子、小人都对蜀汉心怀怨恨,黎民百姓由于害怕惩罚而不敢逃离。堂堂天府之国居然饿殍遍野……"
单纯从币制来看,三国最后应该由曹魏统一,然而历史却开了个玩笑,把一曲天下英雄慷慨之歌终结于"三国归晋",这后面又有着怎样的金融逻辑呢?抑或完全没有逻辑可言?
也许,金融并不能解释所有政权更替,但是金融解释了民生,解释了兴盛与凋敝,甚至解释了中国集权与分权的逻辑:封建集权→货币官铸→击溃异族→经济衰退;封建分权-货币私铸造-经济兴盛-异族入侵-丧失半壁江山。
当历史的发展以这样一种逻辑出现时,我们所能发出的,似乎除了慨叹,还是慨叹。我们在抨击历史的时候,是否也看到了制度背后的掣肘力量?是否将它置于当时真正的环境中,是否真的明晰其形成逻辑?作为一个中国人,只有真正地了解中国历史形成的原因,才有力量为应有的荣誉而骄傲,也为曾经的过失而反省。否则,奢谈历史,又有何意义呢?
在《中国是部金融史》里,陈雨露教授所关注的,是中国文明发展的逻辑,历史发展的真相。在"皇权-封建官僚-小农"的社会框架下,中国历史走的是一条曲折多难的道路,"皇权-封建官僚-小农"是一种单向压力传导机制,形成的是一个以权力为轴心的财富分配体制,正是这三者的矛盾,演绎了三千年的短暂繁荣与频繁动荡,主宰了黎民百姓的喜怒哀乐、官商王侯的功名罪责。而这个社会框架的形成,与先秦中国的金融实践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我们的金融实践选择了这个社会框架。而一旦这个框架稳定下来,封建王朝的制度开始趋于稳定,框架之中的矛盾便已开始酝酿,一个王朝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它的覆亡!思之不禁令人叹息。
元人有曲云:"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百姓固然悲苦,统治者又何尝能乐享太平?这个古国的历史,并非一切都是浮云,只有不懈改进、自强不息的态度、尊重规则、不惧改革的精神,才是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而这也是金融学研究的动力所在,更是本书所要阐述的。(对外经贸大学 保险学院 张冀)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