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
-八成家长今年过节照送礼
昨日,本报记者随机调查了50名学生家长,表示教师节送过礼的占80%。他们还透露,会在今年教师节继续有所表示。
“一是表达自己的谢意,再一个是希望老师能对自己的孩子更好一些。”接受调查的刘女士说。
不过,调查中约23%表示要送礼的家长称,“送礼是被迫的,人家都送自己不送,怕孩子吃亏。”
调查显示,希望通过送礼让老师对自己的孩子好些的占三成多;省会家长送礼花费多在200元至500元之间,超过1000元的占7.5%。
-不送礼主要是怕带坏孩子
“教师可是阳光下最值得敬佩的职业,怎么能收礼?”“我想送购物卡,一个老师200元,可孩子他爸死活不答应,说不能助长不正之风。”接受调查的学生家长王芸(化名)说,“人家都送了,我孩子会不会吃亏呀?”
对此,王芸的丈夫李先生表示,正因大家都抱着和妻子一样的心理,送礼成风,然后又相互攀比,让学生家长的负担越来越重。同时,严重破坏了教师的职业操守。“家长送礼,老师收礼,这事会给孩子一个不好的影响,会认为我们没有起到榜样作用。”
记者在几个教育类论坛的网友留言中发现,与李先生观点类似的不少。“破费的是家长,受惊的是老师,受害的是孩子!”网友“小老师一枚”说。
-近半老师不因收礼开小灶
然而记者调查得知,家长的“送礼”行为在来自省会大、中、小学的50名教师受访者中遭遇了“闭门羹”。66%接受调查的老师表示,并不看重家长是否送礼,虽不会拒绝礼物,但也不会计较家长没送礼;另外,期待收到家长礼物和不愿意接到家长礼物的各占16%。
据了解,家长给老师送礼主要是希望得到一些“特殊待遇”。比如,排座位时能给自己孩子安排靠前的位置,上课提问时能多给自己孩子一些机会,等等。对于这种心理,46%接受调查时表示接受礼品的教师称,“不会因此特别照顾对方的孩子。”
“如果因为收了家长的礼品而给予特殊照顾,会树立孩子的特权意识,长远看是对孩子的一种伤害。”接受调查的省会南马路小学张姓老师说,自己家里并不缺这些东西,“我曾很坚决地拒绝过一次,却被家长误解成瞧不起他们,真的很无奈。拿人的东西手短,很多时候我觉得家长这样做,其实很大程度上效果适得其反。”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