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孩子搜集高考情报
让孩子安心学习,发挥出自己最高水平,是每位家长的心愿。对于家长来说,除了保证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外,最重要的莫过于给孩子当好参谋,填报好高考志愿。
不要规定考试成绩的指标
有的家长在考前反复跟孩子讲这样的话:你的数学应该考110分,语文应该考105分,英语应该考120分,理科综合应该考240分。我为什么反对这种做法?因为家长给孩子定的指标通常很难兑现,除了给孩子心理施压,起不到任何积极作用。
每年每科的考试难度都和往年不尽相同,有时今年的数学相对比较难,明年的却偏容易,或者今年的理综难度不大,明年就明显上了一个台阶。所以,一个具体的分数不能说明什么问题,赶上题出得简单,大家的分就都上去了,题出得难,大家的分就都下来了。
例如2003年,北京的理综试题较难,北京考生这门课的平均分在160分左右,而2004年的理综容易,几乎出乎大家的意料,考生得分普遍高于上年。这并不能表明2004年的考生比上一届考生水平高。
避免考前饮食误区
青春期的孩子正处在学习负担重、用脑过度的特殊阶段,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需要都超过成年人。因此,家长一定要注意学生的膳食营养,遵循“早餐吃好,午餐吃饱,晚餐适量”的原则。
但不少家长普遍存在着一些营养误区,如认为大鱼大肉就是营养、吃饱吃好就是营养合理,因此给孩子供给的油脂食品过多,特别是高热量的洋快餐,学生长期食用,会造成性早熟、肥胖等症状。同时,一些偏远农村地区,家长不懂营养结构,常常是卖了鸡蛋给孩子买方便面,结果得不偿失。
考前饮食,当走出三大误区
误区一:考前进补最有效
许多家长将服用保健品视为补充营养的最佳途径,贪多求快,希望通过保健品来达到迅速补充营养的目的。考前临时进补不妥。营养和知识一样,要靠平时的积累,等到考前才注意要吃什么,这实际上是一种误区。
其实,保健品决非万能,而且并非所有的考生都适合“享用补品”,保健品也有因人而异、适不适合的问题。考生和家长不要期待那些标榜提神醒脑的产品会产生“特异功能”,如果考生不吸收、不适应的话,还会导致腹泻、过敏、感冒上火等病症,与家长的意图适得其反。如果确实愿意给孩子吃一些补脑方面的保健食品或者保健药品,一定要注意一个度的问题,不要滥用,要适可而止。
误区二:肉类唱主角
考前学习紧张,消耗大,营养一定要跟上。不少家长担心自家孩子营养不良,变尽花样,遍求良方,佳肴美味供应不绝,甚至不惜整天以大鱼大肉伺候考生。
如果考前每天都是大鱼大肉、山珍海味,孩子的肠胃并不一定习惯,弄不好,反而导致腹泻、不舒服、食欲不振等现象。而且吃得过杂反而容易造成肠胃疲劳,而吃的过饱,食物在肠胃中消化需要大量血液,脑内血液供氧减少,会导致大脑迟钝,思维不敏捷。
此外,考前饮食以鸡鸭鱼肉唱主角也并不明智,清淡低脂才是正确之道。大脑消耗的能量主要是糖类,而非脂肪。血糖水平低,大脑的工作效率也高不了。所以、适当提高血糖,有利于复习考试。低脂,则是因为夏季过食油腻会伤脾胃。考前饮食主要以清淡为主。
误区三:食谱变化大
有的家长喜欢在大考前夕为孩子准备特别的饭菜,事实上,考前大换食谱是考生饮食的大忌。原因在于,食谱变化大,肠胃需要一定的适应期,这反而容易影响身体状态。
大考期间食谱巧安排
1.早餐应吃好,切不可空腹,否则容易发生低血糖晕厥现象。吃好早餐可充足供给大脑必需的能量,对保持旺盛的精力和较好的考试状态具有重要作用。
早餐能量应占全天总能量的30%。由于早晨起床后,大脑皮层仍处在抑制状态,很多孩子食欲较差,进食量少,因此早餐要进食体积小、质量高、热量高、耐饥且又易于消化吸收的食物,如鸡蛋、牛奶、面包、蛋糕、白糖、果酱、馒头、烧饼、煎鸡蛋及煎镘头片、豆浆、面条荷包蛋、火腿肠及香肠等。
2.午餐是考生一日中主餐。上午体内的热量和各种营养素消耗很大,午餐应该吃饱吃好,可吃些肉类、鸡蛋等含能量较高的食品,它为午后考试活动做好准备。因此午餐应摄入充足的热量和各种营养素。有粮食、有肉、有菜、有豆制品,有干有稀。
午餐饭菜要丰盛,午餐各种营养素含量一般占全天供给量的35%—45%。推荐午餐菜品:糖醋带鱼+炒素菜+海米菜叶汤;猪肝肉片+西芹虾仁+莲子百合银耳羹;土豆牛肉片+菜花香菇+豌豆汤。
3.晚餐应以谷类食物和蔬菜为主,口味清淡易于消化,有利于抗疲劳和养神醒脑。推荐晚餐菜品:清炖排骨藕汤+豆豉炒豆腐+拌海蜇丝;肉末豆腐+青椒土豆丝+皮蛋拌豆腐;洋葱爆猪肉+番茄炒鸡蛋+拌豇豆。
4.加餐。考试前,学生大多因复习功课睡得较晚,从晚餐至睡觉,中间大约有4—5个小时。这段时间里,晚餐所吃的食物已基本消化掉,需要加以补充。另外,有些学生念书很累,大脑处于紧张兴奋状态,以至于影响睡眠,故晚间加餐时最好喝一杯牛奶,吃些面包、鸡蛋、既补充了营养,又可起到安神作用。
日常的生活规律最好不要改变,当保持平常饮食。尤其考前三天不要突然吃一些不熟悉的食物或不经常吃的食品。考前要少吃容易产气、产酸的食物,如韭菜、地瓜、碳酸饮料等。
即将临近的高考,让经过了漫长三年的高中生们既有一种大战在即的兴奋感,也增添了许多迎接未知战斗的忐忑心理,体力消耗较平时要增加许多,心理的紧张程度也难免要甚于平时。如何让身体达到战斗的巅峰状态,同时让心态放平稳,轻松迎接挑战呢?
用膳食补充脑力消耗
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王炜认为,考生在考前几天里的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不能保持一个良好的身体状态,是会影响到考试的。高考考生根据考生的身高、体重的不同,每个人的实际能量供给量也是有差别的,所以不必强求一律。要顺其自然,略加注意就可以。因为膳食营养的效果不是几天、几个月就能显现的。所以,现在家长只能“急用先学”,把握住最重要的东西即可。
王炜提醒家长,在高考期间,考生的用脑强度和长度都会有较大增加。考生大脑氧的消耗会增加很多,而弥补这一消耗主要是靠自身调节和不能过度疲劳。除此之外,大脑对诸如蛋白质、磷脂、碳水化合物、各类维生素的消耗也会增加,所以,家长在膳食中要及时给考生补充。考期膳食可以遵循三条主要原则:第一,增加果蔬、动物和豆类食品供应,减少纯油脂食物摄入;第二,增加优质蛋白质、维生素和铁的摄入;第三,避免食用刺激性和不宜消化的食物,注意色、香、味的变化,增加考生的食欲。
锻炼身体五注意
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考生如果不注意锻炼身体,很可能会把身体累垮。适当的体育锻炼,则可以为高考成功创造健康的身体条件。
专家提醒广大考生,高考前锻炼身体应注意以下5点。
一、不要吝啬锻炼身体的时间。磨刀不误砍柴工,高考复习是一个强消耗过程,越是紧张时刻越不能放松身体锻炼,一旦忽视,反而会事倍功半。
二、因人而异,适度锻炼。考生要根据自身的体质来安排体育锻炼,并要适度适时,运动不要过于剧烈,不要因锻炼过度而导致身体疲劳。
三、要科学地“锻炼”眼睛。考生要定时放松眼睛,可以远望、闭目养神、做眼保健操等,并要注意不要在强光下看书写字。
四、不要搞疲劳战。长时间的伏案学习可能导致血液流通不畅,考生可以通过原地做一些伸缩运动来缓解疲劳,还应该注意放松颈部、腰部,以避免长时间保持坐姿造成的伤害。
五 、要做强度不大的有氧运动。考生可选择多种锻炼方式,如慢跑、游泳、打乒乓球、做广播体操等。
帮助孩子调整心态须知
1.每个孩子都有心理问题
我们说帮助孩子调整心态,因为孩子经常会出现心理问题。
当前,大多数家长很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则往往掉以轻心。甚至有相当多的家长还不知道什么叫心理健康,认为孩子只要能吃能睡就是身心健康。
心理问题就像头疼感冒一样,人人都可能遇到。因此,家长不要把它看得像洪水猛兽那样可怕。但是,微小的心理问题如果长期存在不加以解决,可能导致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对孩子学习和生活造成更大的危害。
2.家长的心理会影响孩子的心理
父亲有胃病,孩子不一定有胃病;母亲腰疼,孩子不一定也腰疼。也就是说家长和孩子的身体健康没有必然联系。可是心理健康就不一样了,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通过暗示、模仿、感染的心理机制影响孩子。
我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心理问题是后天而有的,受环境因素影响很大。
有这样一个女孩,一遇到困难就愁眉苦脸、掉眼泪。一了解才知道她的妈妈就这样,动不动唉声叹气,一把鼻涕一把泪。这就是母亲患有心理问题,长此以往,女儿也受到了感染。
一个高中二年级的学生,脾气暴躁,和同学交往时一句话不对就翻脸,脸红脖子粗。他的这种行为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从他爸爸那里来的。他爸爸无论和谁说话,态度都十分恶劣,连对奶奶也不例外。
因此,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长一方面要预防自己出现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要尽量改正已有的心理问题,使得长期共同生活的孩子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心理行为。
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影响学习成绩与高考成绩的关键因素。曾有家长跟我说:“王老师,我的孩子挺用功的,起早贪黑,我没见他玩,也没见他看电视,整天坐在桌子前不停地写不停地看,可成绩就是上不去。我原来以为这孩子是不是在谈恋爱,可是观察了一段时间,没有女孩子给他打电话,他给别人打电话也不外乎说学习。真不明白,难道他就是笨?可是我觉得他也不笨,办什么事都很明白很认真,成绩怎么就是上不去?”
我问这位母亲,孩子坐在那里都写什么,看什么?他妈妈说:“这孩子就是有点儿磨蹭,同一道题翻来覆去地做,写了好几张纸还不行。他自己说总是不放心,明明知道已经做对了但就是不能控制,一遍两遍不放心就做三遍四遍。”
听到这里,我告诉这位母亲,孩子可能存在心理问题,叫做强迫现象。什么叫强迫现象呢?不该想的总想,不该做的总做,还控制不住。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强迫现象?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对孩子要求过于严格,采取了一些不适当的方法,促使孩子形成了这种强迫现象。比如有的老师规定学生要错一罚十。我儿子上小学时就遇到过这种情况,学校里考英语,一个单词拼错了就被老师罚写十遍。我们家长有时也用这办法,孩子做错了一道题,好,我不让你玩,再做十道或是做十遍,让你长长记性,看你以后再敢马虎。
这样的惩罚式教育导致孩子心理上出现异变,再加上有些孩子性格比较内向,对自己又求全责备、想追求高分数,一系列综合因素的影响就可能使孩子形成强迫现象。我们试想,孩子如果有强迫现象,能提高学习成绩吗?他一道题做五遍,人家一道题做一遍,效率要差好几倍。而且不只是效率的问题,同一件事重复得多了,肯定心烦,可不做又难过,无法自制。当然,孩子的心理问题还不仅是这些,我只是举这样一个例子。
同样,在高考中心理问题也是影响成绩的一个关键原因。怎么叫发挥不好?发挥不好主要就是心理问题,平时能达到的成绩高考时达不到了。常见的考试心理问题很多,最主要的是高度紧张、高度恐惧,所谓的“考试焦虑”,一看到卷子头脑一片空白,一片空白还能答出题来吗?极个别的人甚至晕过去。
每年高考都有这种现象发生。有一个考生平时成绩很好,可是连续参加四年高考,连续四次名落孙山。为什么?一进考场手就发抖,拿着笔一个劲儿地在纸上打点,什么也写不出来,参加日常得考试却一点问题都没有。这就是高度的心理恐惧导致的书写痉挛。
每一个家长都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重视孩子的高考,但是首先要重视孩子的心理问题,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要深刻地认识到,孩子平时学习很努力,但高考却没“发挥”好,多半是存在心理问题。
3.心理问题自我调节解决
无论是成人的一般心理问题还是孩子的一般心理问题都可通过自我心理调节来获得解决。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患了轻微的感冒,只要多喝水,注意保暖,自己都会好起来,没有必要到医院去做各种治疗,又透视,又吃抗菌素,那样反而不利于健康。心理问题也是一样,可以通过自我心理调节来解决。
实际上我们在生活中会经常发生心理问题,大多数也是通过自我调节来解决,只不过很少有人留心总结自己的经验,也就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解决的。家有考生的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心理学常识,并结合生活实际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自我调节法。没有必要在孩子有一点心理问题时就紧张得不得了,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
有的家长看到媒体上宣传考试焦虑对高考的危害,便问孩子:你紧张不紧张?孩子说紧张。那么走,咱们去看心理医生吧。
其实高考前,略微紧张是正常现象,会促进孩子的警觉性,有助于潜力的发挥。如果疲疲塌塌、吊儿郎当,那才是没进入状态。没有一定的紧张度怎么能保证能正常发挥呢?就像百米赛跑一样,别人都蹲下去准备往前冲了,你还不紧张,无所谓,在那站着,枪一响你能冲出去吗?所谓“考试焦虑”指的是高度紧张、高度恐惧,吃不好饭,睡不好觉,坐立不安,六神无主。如果有一点紧张就去看心理医生,在医生那里又遇到其他“病人”,彼此一交流,你怎么紧张,我怎么紧张,相互暗示、相互感染,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适得其反?
不过,尽管孩子的心理问题最终要靠自己调节,家长却不能放弃积极的引导。让孩子把闷在心里的话说出来,是孩子进行自我心理调节的一半,所以,家长以平等的身份尊重孩子、经常和孩子交流是很重要的。不要搞得很严肃,孩子处处要看家长的脸色,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孩子很难有一个开朗、活泼的个性。
4.调整心态贯穿一生
我们说,帮助孩子调整心态不是只在备考期间,而要贯穿在孩子的一生当中。尽管高考前,孩子的心理问题可能要多一些、严重一些,但它们多数是过去就萌生的,只是这时才显现出来。
年龄小的孩子心理问题不多,他们不大懂事,也不存在面子问题,因而自我冲突很少。比如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可能站在大街上撒尿也无所谓。但一个十几岁的男孩无论如何也不会这样做,他有羞耻感。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小学五六年级、初三、高三这几个阶段,孩子面临着升学,学习压力和社会压力都越来越大,心理问题就慢慢多起来。直到他们进入大学、走上社会,新的环境会产生新的失衡。人的一生就是在防止与克服心理问题过程中度过的,家长千万不要认为一次解决了心理问题就可以一劳永逸。关键是我们如何不断地积累经验、总结经验,让孩子的心理健康逐渐完善,能适应各种环境,而且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能独立面对现实,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较快较顺利地度过困难时期,尽早取得与社会、与人、与环境的心理平衡。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