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省高考志愿填报实行改革,全部放在6月下旬即高考成绩及各批分数线公布以后进行。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考生不会因估分误差而误填志愿,但也应该看到,由于志愿填报的两个重要参数,即“有多少人报考某所高校”以及“自己在所报高校中的排名”尚未得知,因此志愿填报的风险依然存在。“一个恰如其分的高考志愿往往能让众多莘莘学子得偿所愿,反之又有多少人为之黯然神伤”。在填报志愿选择学校或者专业时,考生要对自身有一个比较正确的定位,切忌好高骛远或过分缺乏自信,走入误区。志愿填报,合适就好。
志愿填报策略分析
避免志愿填报失误,要求考生及其家长调整心态,冷静选择,在尊重事实、志趣的同时,要对自己的实力和外部信息有较客观的判断和掌握,善于分析比较,“一看二慢三通过”。选择适合自身的院校和专业,录取机会就会大增。
策略一 掌握信息知己知彼
专家建议在铺天盖地的招生信息中,遵循先横向寻找,再纵深挖掘的原则,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所谓纵深挖掘,是指网络查询高校招生章程,实地考察感受校园氛围,向行内专家或在该校就读的师兄师姐咨询学校情况及专业情况。“知己”,是要对自己的实际情况正确评价,据自己的“盘缠”(实力、兴趣、特长)定位于哪类院校和专业。
“知彼”,是对外在因素的准确了解判断,包括政策、具体要求,如不同院校专业对术科、文化、口语以及专业对考生身体条件的特殊要求,院校生源状况预测等等。考生在填报收费较高的院校志愿时,应充分考虑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
策略二 结合成绩科学预测
成绩是关键。高考成绩优势明显,填报志愿比较容易一些,但对于多数成绩一般或处于劣势的考生来说,填得太高,容易落选,填得太低,又有“吃亏”的感觉。高校的录取分数线一般取决于计划数和报考该校的上线人数两因素,录取机会通常与计划数成正比、与一志愿报考该校的上线人数成反比。据此规则,对考生成绩、高校计划和一定群体考生的志愿趋向信息作系统地研究分析,再参考有关专家意见,从中可得到一定的启迪。如有可能,最好将所有考生及各有关院校(专业)的历年情况作为参照系,至少调查过去三年拟报考高校录取新生的形势、调档分数线及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同时,也要注意生源状况是动态的。一般来说,招生数量较多的高校相对比较恒定,录取分数一年高一年低的“大小年”现象不会很明显。
策略三 不同志愿区别对待
2005年浙江高校招生录取安排6个批次,除提前批外,其余5批安排6个志愿:第一志愿、第二志愿和4个参考志愿。考生要抓住第一志愿这个重点,区分情况,慎重对待。要有“梯度”地、递减性地填报志愿。志愿之间递减级差越明显,录取机会越大,在定位第一志愿后,把正常情况下录取分数较高的学校填在前面,而录取分数预计会较低的学校填在后面;以重点批一二志愿之间为例,至少应相差30分以上。志愿填报的策略是“一志愿合理定位最重要,二志愿和参考志愿也不能忽视”。
现行招生从一志愿开始按计划、成绩确定投档比例和投档线,学校自主权在进一步扩大,都相应突出了一志愿的作用。像2003、2004年浙江省主要批次的一志愿全省平均录取率都在70%- 80%之间,因此考生被录取的最大几率存在于第一志愿中,一旦落选,所填报的同一批次的其他院校往往也由于录取时间差而录取满额,填报的第二、三志愿很有可能就此失去被录取的机会。
由于考生一志愿的可能落选,同时肯定有部分院校(专业)一志愿生源不足,其他志愿特别是二志愿最可能成为事实上的“一志愿”。
策略四 兴趣实力有机结合
中学和大学教育不同,兴趣很容易发生变化。因此,考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固然可以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但有时选择国家建设急需的专业,往往能作出更大贡献。只有把兴趣和国家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个人的价值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策略五 专业冷热切勿迷信
从本质讲,国家设置的专业都是有用的,其本身并无“热门”
与“冷门”之分。冷热是由于专业招生计划有限,考生趋之若鹜而造成的。因此,由于挤“热门”
而造成落榜,这是不足取的。更何况,“热门”与“冷门”是相对的。招生时“冷门”就业时“热门”,现在“冷门”四年后“热门”的现象并非罕见。进高校后学生能不能成才,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策略六 按分填报,区别对待。
相对“每批次院校投档线”,绝对高分段考生填报第一志愿特别要慎重,要合理布局、优化方案;部分院校(专业)在本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生源不足时,可降分录取有志愿的考生,相对“高分段”考生可以利用这一政策更上层楼。中分段考生非一志愿的录取几率相对较小,因此志愿填报要“稳”字当头,尽量回避所谓“热门”、名牌等情况。虽然上了线但成绩处于下游的低分段考生,可争取留在自认为比较稳妥批次线上的院校,也可以退为进冲一冲高层次的院校。
策略七 按需填报尽量不留白
各批次高考志愿表均有许多让考生选择的填项,但并不表示每一项都必须填满。考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认为合适则填,反之也可不填。但需注意的是,如果志愿有一项空白,就意味着放弃了一次选择的机会。另外,只要考生填报了某一批次(个)志愿,就等于与国家和有关高校签订了协议,有诚信履行相关义务的责任。所以每位考生既要珍惜每个升学机会,也要切实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策略八 家长参谋避免“包干”
很多家长以“孩子年少、高考事大”为由,竭力干预甚至取而代之,这是不可取的。1998年,南方某省会城市一重点中学女生因与父母填报志愿意见不统一,结果导致悲剧的事件,应该警钟长鸣。在志愿填报时,家长一定要尊重考生本人意愿,不宜成为决定者,而应该成为孩子愿意接受的高级参谋。
填报志愿的具体方法
填报时间:文、理科类的提前批以及艺术、体育专业志愿在6月25日至6月26日上午。文、理科类的1-5批高校志愿,以及艺兼文、艺兼理、体兼文、体兼理考生填报志愿,在6月26至28日。
志愿表(卡)填(涂):文、理科志愿表,根据录取批次可分别填6批32个学校志愿。艺术类志愿表可填5批:第一批为省外本科院校艺术类专业(含计划面向全国的专科专业);本省经批准在本批招生的有关院校及专业;第二批为本省高校本科专业;第三批为省内外院校民办机制运作的本科专业;第四批为本省院校专科专业及省外院校计划明确面向浙江省的专科专业;第五批为省内外院校高职、电大普通班、民办专科专业。体育类志愿表可填4批:第一批为重点院校本科;第二批为一般院校本科;第三批为按民办机制运作的本科;第四批为专科院校(含高职)。符合体育特招生条件的考生每批次第一志愿的省内院校作为特招生志愿院校,其他志愿院校均作为参加正常录取志愿。艺术类和体育类考生均可兼报文科或理科,录取是按先艺术或体育、后文科或理科顺序进行。
近几年的录取中发现的经验和教训:考生填写志愿表必须与填涂的志愿卡完全一致。考生填(涂)志愿表(卡)时必须看清楚院校、专业代码,否则因差错影响正常录取,按照规定只能自己负责。倘若表卡不一时,以卡为准。考生志愿填妥后,须由本人与家长签名,志愿上交后,任何人不得改动。
志愿填报误区分析
误区一:追逐“热门”院校,甚至非名牌大学不进。
名牌院校拥有一流的办学条件、声誉等,因此毫无疑问会成为考生特别是高分考生填报志愿的首选目标。
就2004年我省高校招生录取来看,各院校之间的“冷热”现象依然存在。北大、清华、复旦、浙大、交大、人大、同济、中科大、南大、北外等一大批知名院校,生源优势十分明显,高分段考生比较集中,几乎囊括了理科660分、文科640分以上的95%以上的高分考生。有部分考生就因为志愿过于集中而导致高分落榜。对此专家分析表示,个别考生误把“进名校”等同于成才,志愿填报流于感性认知或“随大流”,认为热门的总是好的,其实大谬。
误区二:存在着浓郁的地域情结。
从地理区域看,不少人特别是城市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对院校所在地域的选择带有明显倾向性,热衷于报考经济文化发达城市或沿海开放地区院校,对内陆或边远地区的院校兴趣不大。因此,位于杭州、北京、上海等区域的高校招生时的区位优势明显。以去年为例,位于华东某中心城市的第一、二批在浙招生高校,一志愿生源几乎全线爆满,而东北、西北、西南的某些高校却需要调剂才能满员。基于院校的地理位置、环境与交通状况等进行志愿填报,多发生在解决问题或独立生活能力较弱的考生群体、独生子女或对子女溺爱的家庭等。
误区三:志愿填报没有梯度。
如上第一批录取分数线的某考生,一志愿填报北京大学,二志愿就不能填报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同档次的高校。否则,当一地志愿落空以后,往往会出现“多米诺骨牌”现象。
在被北京大学拒绝之后,也同样被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拒绝,因为上述高校通常一志愿就能满额。所以,为发挥二、三志愿的替补作用,在志愿之间一般要求有梯度,即拉开高校档次。当然,也有部分高校会录取高分二志愿考生,志愿填报时也必须留意。
误区之四:信息误读。
不少考生对政府部门公布的各项政策和各类信息,不是了解得很到位,相反,却道听途说,误读误信,导致填报志愿的失败。有个别家长热衷于小道消息,千方百计去托关系、走人情,也有个别省外高校招生人员也在随便承诺“只要招办提供档案高校就会录取”。事实上,这些努力是徒劳的,承诺是违规的,是不可取的。如果你不上线,或不填报合适志愿,招办网上录取是不可能提供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高校方面也无法录取。
误区之五:缺乏理性。
历年来都有为数不少的考生,会以感观直觉来填报,凭一时冲动,把中学教育期间的某个爱好夸大成为未来的职业兴趣,进入大学后却在“兴趣”与“现实”之间产生矛盾,想换专业。也有部分考生,没有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状况,盲目填报对身体素质有不同要求的院校或者专业。如明明自身视力、身高不符要求,却仍有不少学生一定要报考军事、公安、体育等专业;明明色觉异常,却报考了临床医学或者化工检验等限考专业,结果造成损失。退一步说,即使进了大学,学习和就业也都将会成为遗留问题。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