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郑州教育 > 教育资讯 > 教育之窗 >

河南省高校多措并举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

2012-08-20 11:19 来源:【郑州教育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高校提升功力,学生增强实力。

  新华网河南频道8月20日讯 大河网报道: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关系着每一个孩子的前途命运。回眸10年历程,透过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教育“关键词”,人们看到,为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战线和各级政府作出了巨大努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近期河南省召开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大会上,出台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重点和特色学科专业建设的意见》、《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协同创新计划的意见》等3个文件,开启了河南省高等教育由规模扩张到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8月17日上午,河南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交流会举行,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省内重点高校代表参与了此次交流会,一股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热潮正在高校蓬勃兴起。

  1

  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构建“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平台

  从今年开始,河南省将重点建设30个左右的协同创新中心,通过高等学校与国内国际创新要素之间的深度合作,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协同创新计划就是探索建立一批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平台和新模式。

  对此,河南省唯一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郑州大学有着独到的思考。近年来,郑州大学围绕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托自身在学科、科研、人才等方面的优势,积极推进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相关地市和国际间的协同创新,初步构建了一批“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创新平台。在校校协同方面,先后与清华大学等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开展合作,构建了一批跨学校、跨学科的校校协同创新平台。在校所协同方面,学校积极推进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和省内重点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了一批面向高新技术和重大理论问题的创新平台。同时,学校还不断加强与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局、中国航天中心、中国电科27所、军工口院所的合作,构建了若干个军工领域的协同创新平台。

  河南师范大学紧密围绕产业需求、坚持自主创新。20余年来,与合作单位坚持致力于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源及关键材料的自主研发,开发了以隔膜材料为代表的一批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新型锂离子动力电池,并实现了产业化,形成了转化一代、研发一代、储存一代技术成果的良性运行机制。

  2

  “十二五”期间

  将建一批支撑河南省产业发展的重点和特色学科专业群

  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龙头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基础,专业特色的学科也是高校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的基础。

  “十二五”期间,河南省要构建一批支撑河南省产业发展的重点和特色学科专业群,形成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相适应、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优质高等教育需求、具有鲜明河南地域特色的学科专业体系。同时,河南省也将进一步加大重点和特色学科专业建设专项经费的投入,重点支持国家和省级重点学科,培育新的国家重点学科。

  “十一五”以来,河南大学就以重点学科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打造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学科建设体系。学科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形成了以文理学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大学学科格局。新增省重点一级学科15个、二级学科24个,覆盖了108个二级学科;生物学、地理学作为河南省培育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得到重点资助,获取建设资金1.2亿元。同时,该校重视特色专业的培育和建设,形成了一批引领改革的示范性专业和一批服务河南省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点,逐步形成品牌。

  河南农业大学在学科建设上,突出农业,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坚持优先发展,强力支撑,特区建设,集中力量加强作物学学科,形成了强劲的发展态势。

  3

  高校人才队伍建设迈上新台阶

  良好教育助推社会经济发展

  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河南理工大学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坚持队伍建设,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自2011年以来,专任教师由910人增至1788人,其中博士从54人增至658人,高级职称教师从266人增至661人,并且引进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师3人。

  如今,河南工业大学人才队伍建设也迈上了新台阶。专任教师总数增至1385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总数1070人(其中博士322人);副教授职称以上教师569人(其中教授155人);10个学科获得副教授任职资格评审权;引进双聘院士、省级特聘教授等高层次人才280多人;新增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省级以上教学名师、学术技术带头人等近60人;人才队伍学历、职称、年龄、学缘等结构更趋合理。

  该校将通过引进和培养,努力汇集一批学科建设急需的高层次领军人才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着力打造一支方向稳定、特色鲜明的学科创新团队,积极推进学科团队间的交流合作,增强学科团队的团结力和创造力。

 

 


广告咨询:QQ:721800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