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才开始招生,师生只有三四百人,校园里草尚萌、树未森——初识九十六中,很多人评价,“不过是一所新建初中”。
就是这所学校,在短短的两年里,教学质量站稳了脚跟,校本课程体系开始形成,独创的校园文化正滋润着师生们的心灵——走进九十六中,很多人感慨,“这居然是一所新建初中”。
教书育人,唯有信念执著,唯有真情灌注。九十六中成长中发生的很多小故事,都在诠释这样一个道理:只有脚踏实地办学,真心诚意育人,才能成为“学生喜欢,教师幸福,家长满意,社区认可”的学校。
质量立校:上精致课
在九十六中,每位老师每学期至少要上一节公开课,由同事们指点评判,这让不少老师尤其是年轻人,在承受压力的同时也在不断进步。
建校初,七年级有两位数学教师,一位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李江凡,另一位是市级骨干教师王秋阁。一开始,李江凡所教的班级每次考试平均分都要比王老师的班级低十分左右,为此她掉过不少眼泪。
上过几次公开课后,李江凡认真听取其他老师的意见、建议,调整自己,改善教学。一学年过去,期末全市统考中两个班的平均分差已经缩小到4分。
秉承“允新允诚、笃志笃行”的校训理念,九十六中实施了很多创新之举,比如把课堂45分钟压缩至40分钟,老师们精备、精讲,提高了课堂效率,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了时间保障。
“一方面,学生的生命成长不可逆转,对老师来说课比天大;另一方面,教学质量是立校之本,对新建学校来说尤为关键。”九十六中校长朱红庆由衷地说。
付出诚意,收获成绩。连续三个学期的全市初中调考中,九十六中这个“新兵”,在东区初中里成绩名列前茅。
特色强校:上兴趣课
每天下午第4节,九十六中各班上的都是校本课程,每周5节课中,有3节阅读课、2节活动课。
这样安排会不会影响正课的学习?副校长何丹龙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七年级有一名学生,入校时最怕写作文,家长给他报过一对一的作文辅导班,然而收效甚微。
阅读课上,他和同学们一起,在老师的指导下,多读书、读好书,坚持每周写读书笔记。渐渐地,在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指导下,他开始喜欢上写作文了,最近这次月考作文第一次拿了高分。
如果说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是“主食”,那么校本课程就像“配菜”,九十六中正在调制品种丰富、营养丰富的配菜系列,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下个学期该校计划开设20门校本课程,包括哲学、垒球、学习方法等,分为必修、选修两大类,让学生根据需求和兴趣,学得过瘾、学得开心。
文化兴校:上做人课
每天放学后,朱红庆总是在校门口,等所有学生离校后他才回家,这个习惯让他收获了很多感动。
很多家长曾经跟他说:“孩子回家经常说,很喜欢这里的老师和同学。”有些学生则直接“表白”:“校长,我特别喜欢咱学校!”家长、学生说这些话有很多原因,除了课堂有吸引力外,更重要的是,他们感觉这里校风正,充盈着一股和谐之风。
“德润人心,文化天下”,学校不仅仅要“授业、解惑”,更应该是“传道”之所。九十六中建校伊始,就开始了对校园文化的构建,并将其展示在角角落落,体现在点点滴滴:教学楼每一层都有一个主色调,每一层都有一个主题,走廊上、立柱上、玻璃门上,目光所及之处皆是名言警句、经典表述,古今相宜、中西合璧,旨在激励教师兴“求真务实之风”,引导学生做“信仰坚定、知时顺势之人”。
“和九十六中一样,东区很多学校没有悠久的历史,没有深厚的积淀,但有办学的诚意,有勃发的冲力。我们给学校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鼓励东区教育人不断探索,执著攀登,争取打造出更多的放心校、满意校。”郑东新区教体局局长田国安说。
广告咨询:QQ:721800271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zzredu.com"、"郑州教育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郑州教育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